首页 > 南昌人物
> 详情
青云谱和八大山人
发布日期:2020-7-21 14:59:43 发布人:admin

   青云谱原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道院,在市南十五里。

WeChat 圖片_20200824145910.jpg


传说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在这里创建道场,“炼丹成仙”。汉代梅福也在这里隐居过。晋朝许逊又开辟为道场。唐朝大和五年(公元831)刺史周逊奏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又赐天宁观。经过长久岁月,累次兴废。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全真道人朱道朗(号八大山人)前来访求先贤的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就在原有道院基础上重新修建,并取名为青云圃。从此,朱道朗便成为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青云”二字原来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说明了青云谱唐桂的由来。

自八大山人创建“青云圃”(原为园圃的圃,后改为谱牒的谱)以后的三百年,又经过了多次的兴废、修建,而现在的屋宇大半是清朝末年重建的。

青云谱内外的自然环境是非常幽静秀丽的。清末有人写道:“南昌名胜之区,首推青云谱,昔人莫不喜游憩斯地,以览风光,而拓胸臆。”曾有内十景、外十景(或内外各有十二景)之称。自古以来为人们游憩的优美胜地。

WeChat 圖片_20200824150051.jpg

八大山人(百度图)


八大山人原姓朱名耷,又名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较晚的文号,生于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死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终年八十岁,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宁王改封南昌后,世居南昌,子孙繁衍共分八支,朱耷是弋阳王的七世孙,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和画家。父亲朱谋觐,善画山水。叔父朱谋 ,著有《画史会要》,是一部有名的著作。因此朱耷从小受到家庭的文艺教养,八岁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少年时还能悬腕写朱家小楷。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满州女真贵族入关统治中国,对明王朝的宗室特别严厉,那时八大山人才十九岁。他们不得不改姓换名,以便苟全性命。朱耷兄弟二人便把朱字拆开,一个叫八大山人,一个叫牛石慧。八大山人于二十三岁时出家做了和尚。到康熙初年(公元1662),清王朝对待明朝宗室的态度比较缓和,朱耷便在三十六岁时回到南昌,在南昌城郊创建了青云谱道院。他也就由和尚成了道人了。并在这里和他的弟弟牛石慧隐居了二十多年。六十二岁以后,隐居在南昌城北的北兰寺及寤歌草堂等处。当时他的友人叶丹也住在章江边,曾作过《八大山人》诗一首:

“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

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

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

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从此可以想见八大山人就是在这个环境萧然的草堂中,淡泊孤寂地度过了他的晚年。

八大山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为僧为道,有时还要装疯作哑,不和人家往来,也不和人家谈话。他的名字很多。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寓有“哭之”“笑之”的意思,大有“朱邸繁华成昔梦”的感慨。八大山人自始至终坚持他的反清立场,他从不为清廷的权贵画过一花一石,而农民贫士都容易得到他的作品。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胡亦堂任临川县令,曾笼络他为清廷效劳,他竟假装癫狂,撕毁僧服,走还省城。八大山人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画家。

清初的画坛有“四大画僧”(即八大山人、石涛、石溪、渐江)。而八大山人以精练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可见,当时八大山人的画已“名满天下”了。

八大山人以大笔水墨写意作画,尤以花鸟画著称于世,他作画主张“省”,以少胜多,强调立伫。他善于取法自然,大胆创新,以简练的笔墨表现复杂的形体,而达到“笔简形具”“形神兼备”的高度境界。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对近代大笔写意画影响很大。三百年来凡是大笔写意的画家,都或多或少的吸收了他的滋养。清初张浦山在《国朝画征录》中评论八大山人的画说:“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时有逸气,所谓按规距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者也。”把他列在清初画家的首位。

八大山人由于时代的特点和身世遭遇,抱着对江山变色,万物全非,激昂悲愤的心情进行艺术创作。他常常借花鸟、木竹、山水来象征人生,或比喻自己,因此他画的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或是残山剩水,老树枯枝,而其中却有很多是活泼灵动的游鱼,生意盎然的花朵,清新疏朗的莲荷,跃跃欲飞的凫鹤等。他所画的动物,多般是昂着头,显得十分倔强,眼睛有时画成方形,眼珠子点得又大又黑,往往点在眼眶的正上角,显出一种“白眼向人”的神情,表示对权贵们的蔑视。他所画的鸟儿,往往是“枯木孤鸟”,而且有鸟儿振翅,一触即飞的感觉。朱耷花鸟画,简直就是政治讽刺画,这也是人们最欣赏的地方。

据说八大山人曾有题画诗数卷,秘藏箧中,而不让人看见。但从留传下来的题画诗来看,多半是蕴藏着深切怀念故国的思想,以隐晦深奥的笔墨表现出来。如他的“孔雀图”题诗,即可窥见一般。诗是这样写的:

“孔雀名花两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这是以孔雀来讥讽那些降清的明朝文武官僚向清朝主子屈膝求荣的丑态:他们佩戴三眼花翎的乌纱帽,好比一班长着三只耳朵的奴才(“三耳”见《孔从子》“臧三耳”,意即奴才比常人听事要尖,象多长了一只耳朵)。原来皇帝五更上朝,他们二更就要在那里等候,侍候主子,唯恐迟到。八大山人在一幅山水画上题道:

“郭家皴法云头小,董老麻皮树上多,

   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

郭熙、董源是宋代山水画家,八大山人羡慕他们画的是没有遭受外族侵略的宋代江山,表现了他对明代故国的怀念。

八大山人的书法也有很大的成就。他努力吸取了先辈的优点,创造了自己的一种以秃笔书写的秀健挺拔,潇洒豪迈的格调,使诗、书、画密切结合成一整体,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效能。

八大山人有一个弟弟,笔名牛石慧,是和八大山人同时隐居在青云谱的一位画家。牛石慧三字草写起来可成“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清王朝顽强不屈的态度。他的作品留传下来的很少。现存的画如“猫”等是他的代表作。画笔粗犷泼辣,形象生动有力。

一九五七年国庆十周年时,青云谱修建成“八大山人纪念馆”,对外开放。一九六一年敬爱的周总理曾来此参观,并在唐桂前摄影留念,今天周总理已经逝世,唐桂也已枯死,这幅照片便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