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古迹
> 详情
秀 溪 书 院
发布日期:2020-4-7 16:03:50 发布人:admin

秀溪书院,初名易南精舍。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生米镇郡塘村。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邑人邓晏建。邓晏(927—996),字宁夫,南昌郡塘人(太平兴国六年在南昌西北隅置新建县,其故里隶属新建)。以家学精于易,乡里讲学之处为易南精舍。邓晏在应聘讲学州学之前,已因讲学易南精舍而名声在外,故易南精舍的建立应在开宝九年(976)即太平兴国元年之前,时在南唐。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江南已定,洪州郡学亦已“式新”,但教席缺人。江西安抚使兼洪州知州王明因有司之请,惧“教化之不行”,下令访求老成博达者为师,郡邑长吏、士人共同推荐邓晏担任。邓晏以精研《易》学,受命典教席。邓晏教学“惟率以身,惟率以心,惟务和易、勤谨。夫勤谨则有功,和易则易从,以身以心则有典则,是以作人之效月异而岁不同”(孔武仲:《秀溪书院记》),可见邓晏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执教二年,成绩显著。当道欲为奖荐,邓晏却再三恳辞,求归故里,终获同意。诸生多次挽留,但他去意已定。

邓晏归里后,“诸生愿执经从之者众”,其昔日讲学之所易南精舍隘窄,容纳不下众多生徒。宗族中的富人要求将原精舍扩大。于是邓晏在门人、宗族、乡绅、郡邑长吏的赞助下,度地建屋,“厥地美,厥材良,厥制宏”,改名秀溪书院。书院后面建有大堂,名曰崇礼堂,中设孔子位,两侧设颜回、曾参、子思、孟子之位。书院“外围以门,周环以垣”。王明题其额“秀溪书院”,以广云集之众。

北宋著名文人、“临江三孔”之一的孔武仲(1042-1097)与邓晏长孙景文为诗文相交之友,应景文之请,曾为秀溪书院作记。

《秀溪书院记》

北宋后期,邓晏的后代邓汝麒曾执教秀溪书院。汝麒(1042-1115),字伯祥,号秀溪。他“耻为章句儒,有志圣贤之学。远寓华林书院,日取经书,朝吟夕哦,熟记精思,不通贯不已。至于子、史,旁蒐博览,洞照醇疵。且谓诗宗一家,则缚一律。凡晋唐诸家体制,靡不跻其堂奥,以故发为诗文,足追李、杜而肩韩柳。”弟子四集,曾告诫弟子说:“学者明经析理,非徒粉饰文字,要当见之践行。”又说:“圣训,吾师也。所以师之者,吾心也。”乃作《心师吟》送给弟子,诗云:“至理无古今,会通惟一心。心师能自得,明月照胸襟。”由此或可推知,其时秀溪书院的教学特色,大概是诗文与儒学并重。闲暇时,邓汝麟常携徒散步秀溪,“或观道于澜,而叹道体之无穷;或观性于鱼,而叹性机之昭著”(《邓秀溪行状》,见《丁氏世美集》卷六)。由此可见他很注重让学生通过接触大自然,来体察万物,陶冶性情,增长见识。

秀溪书院培养了一批人才,著名的有丁奭、丁爽兄弟,皆为邓汝麒的学生。丁奭(字兰亭,新建五溪人)为崇宁四年(1105)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作《邓秀溪行状》,行状中提到“予曾游先生之门。见其勤学惜阴,惟恐顷刻废驰,因自策鞭,赖有今日。近闻弃世,悲悼不胜。”其弟丁爽(字桂亭)与其兄同年中进士。

秀溪书院是宋代南昌最早的书院,曾在太平兴国年间及其后产生过相当影响。它在当时与程氏虎溪书院、谭氏浯溪书院、丁氏五溪书院,号称新建县四书院。孔武仲在《秀溪书院记》中盛赞邓晏:“先生振铎庠序,既以道风乎一邦;申教秀溪,又以道风乎一乡,则家之薰而良者不知又当何如也。秀溪之派不有以远扬洙泗之润,近挹河汾之美哉!”此外,《丁氏世美集》卷八还录有邑人丁爽和丁琰的两首诗篇。丁爽有《赠秀溪》诗:

倡明绝学大贤功,济济人文萃泮宫。

方喜升堂闻孔氏,咸称振铎类王通。

要知吾道兴亡际,全系先生出处中。

愿得少留宣教化,南州从此盛儒风。

  丁琰有《题秀溪书院壁间》诗:

  几年景行摹前修,因访遗踪过此游。

  秀水天开明鉴朗,岑楼云覆翠华流。

  残花乱落香留在,绿树浓遮影不收。

  山鸟却憎宾客到,一声啼破小斋幽。

丁琰(1151—1221)字仲熊,一字养源,号瓮天,与陆九渊是朋友。曾创五溪书院。可见,秀溪书院不仅在北宋初年影响很大,甚至还及于南宋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