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古迹
> 详情
雷塘书院
发布日期:2020-8-13 11:44:08 发布人:admin

雷塘书院,又名雷湖书院,亦称雷湖书堂、洪氏书院,位于南昌市安义县黄洲镇雷湖村(旧属南康军建昌县)。

雷塘书院的创建人为洪文抚,《宋史·孝义传》有其传。传中记载:“文抚六世义居,室无异爨。就所居雷湖创书舍,招徕学者”。以其南有雷塘,故名。


洪氏创书舍,招徕学者,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资助。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地方官将洪氏累世义居及创办雷塘书院的事迹上报朝廷,宋太宗派内侍裴愈赐书百轴给洪文抚,文抚请有司修葺书堂以便更好地招生授徒。之后洪文抚派其弟洪文举携带土特贡物进京谢恩。宋太宗亲书一幅“义居人”赐给洪氏家族,又任命洪文举为江州助教,还下诏旌表洪氏门闾,并授以官资,免除洪氏徭役。此后,洪文抚每年都遣弟子入京进贡,宋太宗必赐答文。雷塘书院已成为一介布衣与皇帝礼尚往来的中介物。洪氏是大族,衣冠之家,经济实力雄厚,书院延续时间较长,不仅本族子弟之秀者“咸肄业于兹”,且四方来学者也不远千里,“贯鱼而进”。直至元祐间(1086—1093),文抚裔孙洪师民重建,更名“招贤”。后废。


雷塘书院的办学风格颇具特色。是一种家族式的学塾,显示了宋初深厚的家族文化渊源。杨亿在《雷塘书院记》中说到一些“南方之族”,文风已“雄视于中原”。南康洪氏杰出其间,以“耕凿之勤厚致资产,以孝悌之德大庇族人,奕世聚居”。“且于所居之侧,崇饰学舍,一日必葺,宾至如归,厨廪益丰,弦诵不辍”。在洪待用中进士后,杨亿还说“同时侪流登是选者以十数”,“后来之人贯鱼而进。以锡善流光之庆,加讨论传习之资,圭组相辉,将珥貂于七叶,生徒益盛,必著录者万人,然后臻夫极也”。可见雷塘书院的办学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家传孝义,一是服务科举。


    雷塘书院广聚古籍经典,遍请当时名流俊彦,为之记述,讲道论义。当时已有浔阳陈氏东佳学堂、豫章胡氏华林书院,皆创办时间很长,声名卓著。三者并鹜,彼此鼎峙。不过浔阳陈氏东佳学堂在体制上比较完备,有15岁以前和15岁以后两个层次。前者对家族男子具有“普及教育”的性质,后者则是有选择地培养优秀人才的高等教育,并接待宾客游学。洪氏雷塘书院和胡氏华林书院一样,虽未见如此明确的划分,但均有接待游学的内容。这种游学当然绝不会处于启蒙层次。这从宋人刘字和邓伯贤所写的《雷湖书院》七言律诗中就可看出。


刘字的诗曰:

纷纷游客挟书回,尽道义门就学来。

门第昔年旌阙在,主人终日讲筵开。

化行乡党民无讼,教得儿孙侭有才。

好似生徒游息处,四时花木绕池台。

邓伯贤的诗曰:

白云深处旧生涯,东指名都百里赊。

万卷诗书堆满屋,四时宾客到如家。

锦峦卓立多奇石,佳木丛生半异花。

胜概无由一寻访,只凭幽梦绕烟霞。


    雷塘书院是地方大宗族所建立的,这种书院经济力量雄厚,延续性长,影响大,出的人才也很多。据说有一次科举,雷塘书院的生徒进士及第的超过10人。洪氏于宋初兴旺一时,洪文抚之侄洪待用登咸平三年 (1000)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洪亶亦登庆历二年(1042)进士。至北宋中期,又有洪师民父子五人,光照门楣,享誉士林。


洪师民为洪文抚裔孙,博学多才,登熙宁三年(1070)进士,为石州司法参军,娶黄庶之女为妻,是黄庭坚的妹夫。黄庭坚曾与他诗文相酬。元祐(1086-1093)间,洪师民重建雷塘书院,取名招贤。黄庭坚曾前来讲学。


洪师民有四子:洪朋、洪刍、洪炎、洪羽,皆有才名,皆能诗而位显。洪朋,字龟父,幼孤,受业于祖母李氏,手不释卷,落笔成文,尤长于诗,舅黄庭坚尝谓“龟父笔力扛鼎,异日不患无闻”。但两贡礼部不遇,荐举知临川,早卒。著有《清非集》;洪刍,字驹父,绍圣元年(1094)进士,官至谏议大夫,有诗名,著有《豫章职方乘》、《老圃集》等;洪炎,字玉父,元祐三年(1088)进士,做过知县,后为中书舍人,著有《西渡集》二卷,补遗一卷。编《列仙臞儒事迹》三卷(又名《尘外记》),及手录杂家小说行世;洪羽,字鸿父,绍圣四年(1097)进士,曾知台州。有诗名。四洪与其舅舅黄庭坚学术上均趋蜀学,皆为江西诗派的后继者。雷塘书院以“四洪”最为有名。

元代洪汝懋乃洪炎之后贡礼部,官至东湖书院博士。


雷塘书院在宋初曾经有过相当影响。书院的创立不仅得到了朝廷的褒奖和资助,而且很多名人学士曾撰文写诗记其事。如杨亿撰有《南康军义居洪氏雷塘书院记》,关于雷塘书院的诗歌也有很多,同治《安义县志》卷十三《艺文志》中就选录了四首诗歌,有刘字、邓伯贤分别所写的《雷塘书院》,王□的《送助教洪文举旋里》、王钦若的《书别(送洪文举)》。其中王钦若的诗歌提到了书院的社会影响:

世世趋庭列雁行,烟萝泉石遶书堂。

分题月下联书版,聚宴花前献寿觞。

旌表异恩逢圣代,隐居真致接天香。

因知学治垂风化,青史标名道永光。


雷塘书院代表了宋初书院教育的最高水平,并且在宋初的书院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杨亿在《南康军义居洪氏雷塘书院记》中将雷塘书院与浔阳陈氏东佳书堂、豫章胡氏华林书院并称为鼎峙江南的三大书院。直到南宋时,朱熹知南康军,还曾公开察访,在《知南康榜文又牒》中称:“按图经,建昌县义门洪氏,本以累世义居,婺妇守节,尝蒙太宗皇帝赐以宸翰,宠以官资,旌表门闾,蠲除徭役。未委其家自今有无子孙依旧义居?所藏御书见作如何崇奉,所表门闾曾与不曾修葺?”我国书院史研究专家李才栋先生认为,雷塘书院和东佳书堂、华林书院一样,是我国早期具有教育功能书院初步规范化的标本,是中国书院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此外,雷塘书院从性质上说,属于留意斯文的“地方贤大夫”所创办的“乡党之学”,是私学、民办学校。它的设立,对巩固家族组织,安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前述宋代刘字的诗中提到“化行乡党民无讼,教得儿孙侭有才”,王钦若的诗中亦提及“因知学治垂风化,青史标名道永光”,可见其影响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