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古迹
> 详情
南昌书院——钟陵书院
发布日期:2019-12-5 16:22:07 发布人:admin

    钟陵书院位于进贤县钟陵镇,故名钟陵书院。明正德七年(1512)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建。明正德六年(1511)夏,李梦阳任江西提学副使。上任伊始,便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到各府县视察学校和书院。李梦阳对书院非常重视,到各府县视察时,命令县官拆毁神庙鬼祠,改建为书院。钟陵书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的。

    正德七年(1512),李梦阳准备拆毁进贤县的南岳庙,以改建为书院。福胜寺的僧人得知后,通过李梦阳的学生陈云章转告李梦阳请求以寺易庙,认为“庙僻而寺临衢且近市,寺为书院,则书院、学各据崇相望也,于学便”。这一请求最终得到李梦阳的同意,于是将位于县学之后的福胜寺改建为书院,而将南岳庙改为福胜寺。教谕黄懿、训导谈一凤与陈云章等人与李梦阳商议书院的名称和祭祀的对象,以进贤以前是南昌县钟陵镇,后来割出成立进贤县,故将书院命名为钟陵书院,以周敦颐曾经做过南昌县的县尉,故书院立濂溪祠祭祀周敦颐。书院的面积,方志记载不一。如嘉靖《进贤县志》记载,钟陵书院长13丈,宽37丈。而清康熙、同治《进贤县志》则记载为长12丈,宽20丈。钟陵书院建有坊牌一、濂溪祠、祠前立讲堂,祠左右有明、通、公、溥四斋,还建有东西廊屋,立有光霁亭。不久建昌府推官赵汉恰巧代理知县,对书院进行了修葺。知县王纪到任后,又建二门,立碑。并设立了院租,设置了门卫。李梦阳有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所修的《进贤县志》中提到钟陵书院“今废。拓地重建,无泯学宗濂溪至意,切有望焉。”可见嘉靖末年钟陵书院已废。

    院址先后易地三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林道楠将书院移建于积善坊大井隘巷,旋圯。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黄汝亨又将书院迁到华盖山白马庙故址。这次迁建的原因是“以儒学后脉有华盖山,旧白马庙在焉,庙废。学脉遭居民取土受伤,遂从士请,改钟陵书院于庙址。”(康熙《进贤县志》卷四)天启六年(1626)因魏忠贤废天下书院,知县梁应材将书院改为王公祠。至天启(16211627)以后“废为丘墟”(同治《进贤县志》卷十)。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聂当世倡捐建于迎恩门内,绅民踊跃筹资。邑人饶宇栻有《改迁钟陵书院记》,记中称“量材鸠工,为门伉如,为堂靓如,为左右两傍各翼如,缭以周垣,涂以丹垩,事不劳而功倍,而钟陵书院壮于旧贯矣。”然而至乾隆十三年(1748)进贤知县向德一建曲水书院时,钟陵书院就已“日久颓坏,仅有其名”(同治《进贤县志》卷十)。同治年间已废。

    书院属官办性质。办学宗旨为“学宗濂溪,效法圣贤,正谊明道,培育人材”。教学内容以经学为主,注重考课。经费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官府的学田收入,二是民间捐赠。钟陵书院刚建立时,知县王纪就设置了院租,以南岳庙租9石以及庙田作为经费来源。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聂当世倡捐建于西门,绅民踊跃筹资。是进贤历史上最早的一所书院,前后延续了300多年,为进贤古代的地方教育作出了贡献。饶宇栻在《改迁钟陵书院记》一文中,对钟陵书院的重建予以肯定,认为不仅使进贤“后学敬业之有所”,而且也是进贤“人才勃兴之一会”。乡人章兆瑞有《聂侯钟陵书院落成》一诗:

吾道由来星日明,有宋濂溪亦绍成。

师哉大雅重嗣响,五百年后堪与京。

光风披拂振枯落,又兼霁月照人清。

旂笩哕来戾止,小大从公弦诵声。

纍纍善政屈群,更化况逾十载久。

瞻依祗赖片席留,召棠羊碑同不朽。

忆昔作者空同李,嘘植多士如云起。

钟陵迩者渐榛芜,有德有造从今始。

固知课最玺书迎,曳履直上星辰行。

吾侪跻堂歌思服,稷祀还与元公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