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古迹
> 详情
友教书院
发布日期:2019-8-22 14:22:01 发布人:admin

    友教书院旧名友教堂,亦名澹台祠书院,以纪念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而得名。位于南昌市西湖区棉花街。

    友教书院创建于南宋。南宋初淳熙年间(1174—1189)江西转运副使程大昌建祠于东湖之滨的澹台墓前,祀澹台灭明。因澹台灭明在楚友教士大夫,故该祠匾曰“友教堂”。岁久圯废。明洪武、宣德、正德年间又相继修葺。万历十五年(1587)南昌知府范涞与南昌知县何选倡率士民重修,并改名澹台祠书院,仍匾曰“友教堂”。为南昌生童肄业之所,归南昌知县经管。万历四十一年(1613)巡抚王佐以书院地狭,并在墓前不敬,遂将书院迁往南昌府学南棉花市。江西王学大儒邹元标应王佐之请作《澹台祠记》。天启末年一度被停废。崇祯初知府彭期生奉旨重建。明清之交,友教书院因兵燹被废。

    清顺治十一年(1654)江西巡抚蔡士英重葺,益以田租,延师课士,招收南昌、新建两县生童肄业其中。此后在顺治、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时屡有修葺、重建,成为布政使主持的书院,书院也就成为阖省生童肄业之所。清末改为学堂。原址现为棉花市小学。

    友教书院自宋代创建以来,屡废屡兴,多次重建。万历间王佐将书院迁建府学南时,“祠凡三楹,后为寝室主祀澹台,中为堂,前为门廊,缭以周垣”(邹元标《澹台祠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布政使冯应榴重修书院。院中前堂为友教书院,后为君子堂,前后均有2庑,计屋12间,又于西庑之西建屋4间。五十四年(1789)春,房间又添4间,凡20间,其头门3间,二门3间,围墙三面,头门外有屏墙,亦重修整。这是友教书院的鼎盛期。

    友教书院的经费来源包括田租、地租、利息、官府的资助、私人的捐助等。乾隆后期,友教书院的各项经费共计1686.57两。咸丰元年(1851),盐商缴还原领书院本银6300两,由书院发典按月1分行息为书院经费。此款后借充军饷。同治十一年(1872)由巡抚刘坤一、布政使刘秉璋议定归还书院原有存银,增筹经费。自此每年息银1800余两充书院经费。

    友教书院属于官办性质的书院。明代邹元标在《澹台祠记》碑文说到“复虑会无资也,又为计费,年可得百余金,而岁请有道术先辈者为政。法制纤悉备具无遗。”“于是月有会,四仲则举大会。”“四仲”即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会之日,诸官员以及士人毕集,由王佐主盟。甚至许多地方公务亦在此商酌。复公议将原来豫章讲会之经费亦转归友教,推地方绅士转流执掌。由此可见友教书院此时仍是兼具社会性讲会和聚徒教学两项功能的书院,成为江右王学传播心学的重要基地。

入清以后友教书院再也不见有关讲会的记述,而已成为仅具聚徒教学功能的考课式书院。祀祭豫章先贤,典藏儒学经典子集,栽培地方子弟,成为该院的基本使命。友教书院的院训从书院的楹联中就可反映出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身。”友教书院院训充分体现了儒家德教为先的育人主张。复旦大学的志德书院院训就取自南昌友教书院这副对联。

    友教书院在清代制定有完整的教学规章制度。乾隆三十八年(1773)布政使李瀚酌定章程,延掌教,集生徒,设管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王昶任江西布政使,在南昌重修整顿友教书院,制订规条共28条。包括书院的沿革,对诸生的要求,教学内容,招生对象和人数,课试日期和方法,书院的纪律与奖罚制度,图书的添置与管理,房屋、家具的修理,院长的束修、缮金及管院的薪水银和司阍的工银数额,书院的经费收支预算与管理方案,祭祀的有关规定等项事宜。书院内、外课皆为正课。内课30名,其中生监20名,童生10名。外课20名, 皆生监无童生。至附课生童俱无定额。生监正课缺出,则以外课成绩优异者替补。童生正课缺出,亦于附课内照补之。章程规定每月三课。分官课和师课。初八日为官课,课《四书》文1篇,《经》文2篇。由布政使亲至点名,散卷。十八日和二十八日为师课。其中,十八日课《四书》文1篇,《经》文1篇,诗1首。二十八日课《四书》文1篇,《经》文1篇,策1道。其十八、二十八两期,监院代点。可见考试内容除四书文外,也考诗、策,目的是“虽专以四书文为主而使诸生各加肄习,庶不至于偏废。”由此也可看出清代友教书院考课完全模拟科举考试内容,书院官学化现象严重。 

    友教书院的教学方式多样,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升堂讲学。如清代江西巡抚阮元、布政使王昶亲自到书院讲学。另外书院规定每月“一、六日清晨,监院先至讲堂,鼓击三通,诸生齐集堂上,院长出而升座,监院率诸生三揖以次列坐。院长或讲经一章,或讲史一则,或《家礼》,或《小学》《近思录》,或《大学衍义》;摘条讲妥,总于存心养性,立身行己,居官经世之理。务期诸生豁然贯通,粹然领悟。”

    二是循序读书。王昶在《友教书院规条》主张诸生有志自立者,应将“经、史、子、集”以次浏览,务期博雅闳通,不愧儒林文苑。

    三是熟读成诵。王昶在《友教书院规条》中提到,若想真正掌握一本书的真谛,一定要达到“背诵如瓶泻水”的程度,才能算是真正的“有志研经之士”。而这同时也是教师检验生徒勤惰、才智的主要渠道。若想深造自得、资深逢源,必能熟读成诵。而在平日及考课期间,定会有先生抽查背诵,以此来评定生徒之勤惰。

    友教书院藏书丰富。至清代乾隆年间置有《廿一史》《明史》、汲古阁《十三经注疏》《通鉴纲目》《续纲目》《纲目三编》、御纂《七经》、王步青《四书大全》《文选》《通志》《通典》《通考》《古诗纪》《唐诗录》《宋诗钞》《宋诗存》《元诗钞》《明诗综》《老子》《庄子》《荀子》《列子》《管子》《韩非子》《小学》《近思录》《家礼》《大学衍义》《朱子全集》《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唐宋八家古文别裁集》、钦定《四书文》等。并提到此后经费有余,再为增置。

    友教书院有很多名师讲学其中。明万历前期著名学者李材、章潢、邓以诰、邓以赞、徐即登等江西王门后学曾在此讲学。万历后期江西巡抚王佐等复聘邹正芳、陈致和、余学优、李频等相继主持书院讲席。大司马涂宗濬亦曾在此讲学。崇祯年间万尚烈、涂绍煃、涂凤虞等学者在此主持讲席。清顺治年间巡抚蔡士英聘黎元宽、陈弘绪主讲席。乾隆间安义杨继熊、奉新宋鸣琦,嘉庆间新建朱辙、都昌徐懋绩,道光间宜黄黄爵滋,新建万良曾应聘主教。

友教书院培养了一批人才。清代探花胡家玉就曾肄业友教书院。

    友教书院延续办学700余年,是南昌的四大书院之一,在清初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光绪二十二年(1896),巡抚德寿在友教书院增设算学科,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并于省城各书院颁发京师同文馆译各国史略、西艺新法等书,聘请专人主讲,友教书院成为近代全国最早改良的书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