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胜古迹
> 详情
滕王阁
发布日期:2019-9-7 11:34:41 发布人:admin

    滕王阁,旧址位于南昌城西章江门、广润门外赣江岸边,背城临江,面对西山;俯瞰阁的东南方,能看见东湖、西湖;沿赣江向北通达鄱阳湖。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中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素有“江西第一楼”之誉。因“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作《秋月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而蜚声中外,从此,文以阁名,阁以文传。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关于滕王阁的始建年代,有3种说法。一是唐显庆四年(659),明代新建县乡士名人陈弘绪《江城名迹记》载:“滕王阁,在府城西临章江。唐显庆四年,滕王元婴都督洪州时建”。二是“阁成而滕王之封适至”说,这一派的代表是曹学(人全),但他没有明确说那一年封的滕王,而李元婴只封过一回滕王,封王时间是贞观十三年(639),封王地点也不在洪州。三是永徽四年(653),《唐书·术宗本纪》载:贞观十三年(639)六月丙申,太宗封皇弟元婴为“滕王”。唐高宗永徽三年(652),作为皇叔的滕王,被迁至苏州为刺史,就任不久,同年转为洪州都督。次年,即永徽四年(653),便兴土木,纵娱游,在赣水之滨筑起了雕甍画栋的高阁。

    滕王阁见于文献记载,最早要算王勃的《滕王阁序》。唐阁的规模从《序》的诗文:“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元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可以想象出:唐阁始建于江滨高冈,踞丘临江,碧瓦丹柱,雕梁画栋,整个高阁雄浑壮观。唐贞元六年(790)王仲舒第一次重修,已无史料考证规模;唐元和十五年(820)王仲舒第二次重修,有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可考,这次阁的基地,东西长7523.325米),南北阔8丈(24.880米),阁高4614.306米),包括仰顶12,上层仰顶1丈,中柱上通屋脊24,东西设房间6间。

    滕王阁,这座临江高峙的江南名楼的创建年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尔后迭经兴废,经历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在确凿文字可考者达到28次,直到192610月遭兵燹,被焚毁。抗战时期南昌伦陷后的1942年,滕王阁旧址被日军辟作养马之所,内中仅有6小间平房,及一些参天大树,古阁之迹全无。抗战胜利后,在滕王阁旧址建立1座小学,1946年秋,该校在拆除旧房时,发现破壁上有一块“滕王阁”青石匾额,此匾无款,制作年代及出自谁家手笔均不得而知。

    1956年,省长邵式平曾为重建滕王阁多方奔走,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未成。1983年初市政府将重建滕王阁列入议事日程, 101日,“重建滕王阁奠基典礼”在新洲尾举行,立起用花岗石打凿镌刻而成的奠基石。19851022日重阳节,“滕王阁工程开工典礼”在新阁址召开;1989108日重阳节,“滕王阁竣工落成大典”举行,对外开放。

    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位于抚河故道口与赣江汇合处,距唐代阁址较近,仅100余米,离清代阁址300余米,占地面积4.3公顷,背城临江,滨邻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十分开阔。主阁系根据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在1942年所绘草图,并参照“天籁阁”旧宋画及宋代《营造法式》重新设计,整个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主阁建筑共9层,高57.5米,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3米高的台座,台座以上取“明三暗七”(内部实为7层)三层平座格式。主阁以面临赣江及沿江路之东、西面为主立面,台座按宋式城垣式样,台座以上主阁阁体分3段,第一段为下部须弥座及栏杆,在西部与城墙相连部分则利用平坐挑出,设栏杆;第二段为中部3层飞檐及2层平坐;第三段为屋顶重檐,是以该阁正方形殿堂的重檐九脊顶与东面的歇山重檐屋面相接成为主屋面,檐口斗拱、梁、枋均按宋式营造做法,上部重檐斗拱采用“单抄双下昂六铺作”,下部单檐斗拱采用“单抄下昂五铺作”,“补间铺作”均按宋制设置,外柱柱头适当卷杀,内柱直通,梁枋均做成枋木圆角断面。主阁两翼为对称的一级高台,高台上部为游廊,游廊南端为“压江亭”,北端为“挹翠亭”。                     

    登临主阁,纵目远眺,可饱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其内部陈设与阁体建筑形成一个艺术整体,突出文化名阁的特征。阁内楹联匾额皆集古今书法名家的佳作,各类大型壁画突出表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