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方志工作
> 详情
滕王阁历代兴废(二)
发布日期:2023-11-10 10:51:20 发布人:

明阁

明朝初年,元代的滕王阁其遗构犹在。明太祖朱元璋讨平陈友谅,曾宴请诸将领于阁中。但没有多久,由于年久失修,风飘雨淋,此阁“颓压以尽,遗址颇沦于江”。

明英宗正统初年,江西布政使吴润在滕王阁旧址上筑馆作“迎恩堂”。考明陈循《重新迎恩馆记》,则以馆为“迎恩拜制诏之所”,故名。由此可见,阁于正统初已经是名实俱亡了。据《明史》所载,正统四年(1439 年),江西因旱潦之灾频繁,“承恩免税”,以此推测馆之修建当在正统元年至四年之间。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 年),迎恩馆毁于火。巡抚韩雍于是在馆之东岸,改构“西江第一楼”,取韩愈《记》中语意名之,“庶几昔之所谓阁者”。

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 年),布政使翁世资见“西江第一楼”已圮坏,乃锐意重修。于是在成化四年(1468 年)五月重修,同年十月落成,谢一夔《重修滕王阁记》云:“成化乙酉岁,少司空莆阳翁公世资出为江西左布政使,见而慨之,遂锐意以作新为已任,而三司诸寮寀,亦相与协心赞成焉。其规模益大,盖易旧制为阁。高四寻,广倍之,深逾于高寻有二尺,四周缭以回廊。人于是复称之曰:滕王阁。”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 年),都御史陈洪谟睹旧阁破败失修,又经朱宸濠之乱,几倾覆而瓦解,于是撤而重建。九月动工,次年二月落成。罗钦顺《重建滕王阁记》载道“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堂凡五间,大门前峙,其壮皆与阁称。阁之后为堂三间,以祠文文山,谢叠山二公,名曰:二忠祠。”

明朝末叶,万历以至崇祯,迭经修葺,据《南昌县志》,万历间重修三次。张位作《记》,但《记》内不详年月。《江城名迹记》及《古今图书集成》,均认为阁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59年)重建,系巡抚夏良心主其事。而张位作《记》在王佐巡抚江西之时,其重修年月已不可考。明毅宗崇祯六年(1633 年),解学龙巡抚江西,捐俸重修,始于五月,终于八月。并“就阁余址另构一宇”,名曰:环漪楼。

清阁

滕王阁至清代,兴废更为频繁。

考有关史料,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至宣统元年 (1909年),其间二百六十多年,兴废达 13 次之多。其中,毀于火灾七次,遭兵燹两次,自然损坏而倾圮四次。毁后均又重新修葺。

清世祖顺治初年,清兵入关后,虽已定都北京,但江南一带仍有抗清的明军活动。顺治五年(1648 年)五月九日,清兵围攻南昌城,明将领金声桓、王得仁挥师救援,因恐城外建筑为清兵所用,于是下令将其拆除或焚毁。时毁民房一千余栋,阁亦付之一炬。对此,王迪诹《金、王南昌反正前后大事日志》有详载,王士祯的《池北偶谈》亦曾提及。清兵克城后,同年即派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蔡士英来抚江西。滕阁已毁,绅民切盼重建,蔡士英乃顺应民情,捐俸再造。经六年筹措,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一月动工,次年正月竣工落成。重建之阁,蔡士英撰有《重建滕王阁自记》。

蔡士英是一位颇有见地的巡抚,对新建之阁的坐向作了调整,由面向正南改为面向正西,其规模亦不逊于明崇祯年间重修之阁。他有鉴于“江山之好,亦赖文章为助;古今不朽之业,其必有藉以存”。乃亲撰《征诗文檄》:“敬祝域中才子,尤希宇内名人”得以“共集千秋之盛事,丕昭一代之宏文”,征集到诗文 460余篇,辑为《滕王阁集》,堪称一时之盛。

清圣祖康熙十八年(1679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在这二十七年中,阁四次被毁于火,后又重建,惜无《记》详载,唯王士祯《渔洋年谱》、朱銮《江城旧事》及魏元旷主修《南昌县志》中略有提及。即:康熙十八年(1679 年)十二月,章江门外民房起火,殃及此阁,巡抚安世鼎当即筹资重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阁又毁于火,安世鼎再次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阁复毁于火,中丞宋当年经始重建,次年落成。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巡抚张志栋于阁右增建“御碑亭”,以置康熙所书《縢王阁序》。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阁又遭火焚,唯“御碑亭”幸存,同年,巡抚郎廷极重建。

清世宗雍正年间,据南昌方志所载:“滕王阁雍正辛亥(1731年)又毁。五年后,即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 年),由总督赵宠恩、巡抚俞光岳重建。乾隆八年(1743 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复重修,越六年,增建迎恩亭,以为接恩诏拜御赐之所。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巡抚海成为更便于拜接恩诏,将“迎恩亭”迁建于阁前。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阁圮,大中丞何裕城予以重建,次年九月落成。时大文人翁方纲提督江西学政,鉴于旧刻《滕王阁序》字画剥蚀,乃重书之,并镌于屏门之内。

清仁宗嘉庆年间,阁虽未遭兵火之灾,但因其为木质结构,风吹雨淋,自然朽坏,亦曾维修两次。一次是嘉庆十年(1805年),由大中丞秦承恩重修;另次是嘉庆十七年(1812年),由江西布政使陈预重修,始于此年十二月,竣工于次年三月。陈预所撰《重修滕王阁记》云:“周缭墙垣,左右堂序,仍悉旧规。崇楼之上,饰以延阁。湖山千里,环列槛下,凡舟而过者,一望而知为滕王高阁也”。

清宣宗道光年间,南昌火患频繁,阁两次遭焚,一次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因章江门外居民失慎,火延烧至阁。幸抢救得力,虽未全毁,但所损甚重,当年即予重修。另一次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阁复遭焚,傅绳勋重建。对此《新建县志》及《滕王阁考初编》略有记述。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 年)五月,太平军将领赖汉英、胡以晃,率战船千艘,士卒万余,进攻南昌。江西巡抚张芾及楚将江忠源为防御计,纵火焚毁城外建筑,阁亦化为灰烬。十九年以后,至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 年),此时政局稍稳,已是“金陵底定,大江西南有维新之象”。新任巡抚刘坤一见此千古崇阁已成“瓦砾榛莽之墟”,慨然决意重建。次年,即同治十二年 (1873 年)九月,新阁落成。刘坤一有《记》详述。

清德宗光绪末年(1908 年),阁复遭焚。次年,即清溥仪宣统元年(1909 年),又重予修建,亦撰记勒石,此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重修之阁的规模大逊于前,民国时期学者辛际周在《滕阁脞谭》(1941《江西文物》期刊)中略有记述。据民国四年(1915 年),商务印书馆所摄照片(刊于《东方杂志》第十二卷第四号),阁甚简陋,可见“大江东去,爽气西来”楹联一对,另有题为“棨戟遥临”的牌坊一座。

民国十五年(1926年)9月21日,国民革命军程潜第六军所属王永西团,攻克南昌,后遭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的反扑而撤出。10月,孙传芳派郑俊彦接替邓如琢为赣军总司令。赣军唯恐城外建筑物为革命军所用,得以居高临下,便于攻城。其师长岳思寅便决定焚毁城外建筑。10月12日,组织工兵 400 余名,每人赏银圆五块,令其将城中大批煤油集中于德胜、章江、广润、惠民四座城楼之上。然后以消防水龙水枪将煤油喷至城外民房商店之上,再投以硫磺弹。弹爆油燃,江岸一片火海,长达十余里的城外街巷尽成焦土。此次大火延烧达三日,滕王阁正处章江门外,自然难以幸免,千载古阁,最终在兵燹中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