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这座临江高峙的江南名楼创建的年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尔后迭经兴废,在风风雨雨中又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 年)终毁于兵燹。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
唐阁
《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丙申,太宗皇帝封李元婴为“滕王”。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年),作为皇叔的滕王,迁至苏州为刺史,同年转任洪州都督。次年,即永徽四年(653年),滕王兴土木,纵娱游,在赣水之滨筑起了雕甍画栋的高阁,据《唐书》滕王本传,谓其“永徽中颇骄纵逸游,动作失度”,建阁之意,盖欲逞其游观宴集之欲。阁名的由来,《滕王阁考初编》云:“或州人以阁之经营瑰伟绝特,遂以建阁者之官职传呼之,因而立名欤!“此说有理。曹学佺《舆地名胜志》云,“阁创于显庆四年,阁成而滕王之封适至,因以名之。”此说殊感无据,后不少学人沿袭其误,近人已驳其非,玆不赘论。阁之创建于永徽中,唐韦悫,元虞集,明罗钦顺各《记》中均亦有记载。
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公将滕王阁修葺一新,于九九重阳设宴于阁、大会宾客。适逢诗人王勃赴交趾省亲,途经南昌,被邀雅集,并即席挥毫,写了千古名篇《宴滕王阁序》,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王仲舒主持重修,并亲自作《记》(已佚),王绪同时作《赋》(已佚)。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王仲舒时任御史中丞,视察江南西道,见阁将圮,提议重修,于十月竣工,并致书时为袁州刺史的韩愈,请其撰写《新修滕王阁记》。
唐宣宗大中二年夏(848 年),滕王阁首次毀于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众率众往救。终因火势炽烈而未扑灭,初唐之阁荡然无遗。纥干众当即决定鸠工集材重建,至秋八月竣工。韦悫《重建滕王阁记》对此记载甚详。据韦《记》,阁址依旧,规模略有扩大,“南北阔八丈,今增九丈二尺;其峻修北上际达阁板高一丈二尺,今增至一丈四尺;阁板上旧长一丈,今增至一丈三尺;中柱北上耸于屋脊长二丈四尺,今增至三丈三尺;旧正阁通龟首东西六间,长七丈五尺,今增至七间,共长八丈六尺,阔二丈五尺。固可谓宏廓显敞,殊形诡状,革弊鼎新,有如是乎!”此外,还增建了不少附属建筑,如:邮驿、厅、轩、小阁、江亭、津馆等。
宋阁
唐大中二年重建之阁,规模宏丽,工程亦最为坚固,经260余年,直到宋徽宗大观年间始加重修。范致虚在《重建滕王阁记》云:“自大中后,至宋大观戊子……侍郎范坦帅江西,又命新之。”据此可知,重建这年系戊子年,即大观二年(1108 年)。据范《记》,重建之阁仍依旧址,“为屋广八筵,修十八筵有奇,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南宋时,滕王阁改建于城墙之上。《江城名迹记》引宋范成大语:“余至南昌,登滕王阁,其故甚侈,今但于城上作大堂耳。”以此可证,宋南渡后,阁圮,移建城上,宋宗子文诗《滕王阁》记“高阁连城十二栏”,元姚燧《新修滕王阁记》谓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虞集亦云:“郡城之上有曰滕王阁者”;又诗云:“豫章城上滕王阁”,及“高阁城头户牖开”等句,皆可证阁于宋南渡后已移址改建于城墙之上。惜南宋无《记》传世,不详其始末。
元阁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较短的王朝,进入元代, 滕王阁其修建可考者,有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及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两次。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国事日非,滕王阁亦在风雨飘摇之中。元灭南宋后,南昌改名“龙兴”,元世祖赐为裕皇封地。据姚燧至元三十一年所撰《新修滕王阁记》云,“省臣见今风雨凌震……不治将倾。乃请皇太后出隆福宫五千缗,始为重屋……楹飞升显,即深以五筵,崇以七寻,其势则山出而云飞矣。”此后四十年,即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失贴木儿到南昌,游登斯阁,平章马合睦提请重建见允。重建工程于同年十二月动工,次年元顺帝改年号为至元,至元元年(1335年)五月新构之阁“柱主梁举”。次年七月竣工。此次重建工程,虞集《重建滕王阁记》中记载极为翔实。新阁“崇为尺四十有四,深如崇之度而广倍之。材石坚致,位置周密,檐宇虛敞,丹刻华丽,有加于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