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志研究
> 详情
最早的南昌城
发布日期:2020-5-6 16:15:22 发布人:admin

最早的南昌城——灌婴城

一般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农业和手工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为前提的,它是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区。

商周以来,南昌地区就有着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已进入阶级社会,但还没有建立起城市。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全境属九江郡管辖(郡治在今安徽省境淮河上游)。刘邦建立汉朝后,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昌又先后划为九江王、淮南王、长沙王的封国领地。

正当汉高祖与楚霸王在中原大争天下的时候,赵陀占据两广等地,在南越割据闹独立。后来,刘邦怕他觊觎中原地区,于五年(公元前202)命令颖阴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正式设置豫章郡和南昌县,想以此作为根据地,进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疆”。豫章郡的得名,是因为郡内有贯穿南北的豫章江(赣江原称豫章江,到唐代因避代宗讳,改称章江)。“南昌”,据说就是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疆”的意思。

从正式设置豫章郡以后,豫章一名就成为古代江西的通称。南昌县属豫章郡十八县之首,县境包括今之南昌、新建、进贤、丰城四县和南昌市区全部,面积达三万平方里。

西汉末年,王莽改豫章郡为九江郡,改南昌县为宜善县。东汉时期,郡、县又恢复西汉时旧名,南昌为豫章郡所领二十一县之首。

就在大将军灌婴定豫章的第二年(公元前201),开始在南昌筑城,这就是有文献可查的最早的南昌城,俗称灌婴城或灌城。

灌婴城,在今天南昌城的东南,大抵东起顺化门外十五华里的隍城桥(黄城桥),西至顺化门外的兴福庄,延袤数里,即距今火车南站东南约四公里的黄城寺一带地方(现属胡坊公社)。

据载,为了营筑豫章城,灌婴委任一个叫章文的,具体总管建城事宜。他日夜安排筹划,为营建最早的南昌城付出了巨大的劳动。雄伟的豫章郡城,四周有高大的夯筑土城,周围计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南有南门和松阳门,西有皋门和昌门,东北有东门、北门。

当时豫章城内外盛产樟树,据说仅在松阳门内就有大樟树高达十七丈,大四十五围(有的说高七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蔽荫数亩”。

三国(吴)、晋朝、南朝(宋、齐)时,南昌县仍属豫章郡,县境包括今南昌、新建县和南昌市区,面积只有汉时的一半左右。南朝梁时,为豫章王国领八县之首,南朝陈又复为豫章郡治。

这一时期,特别是东晋至南朝,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南昌城也日趋扩展。东晋简文帝咸安年间(公元371372),豫章太守范宁对城墙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整,并新辟东北和西南两个城门,这样豫章城就有八个城门了。

由于东晋、南朝统治阶级极力提倡佛教,利用宗教麻醉人民的斗志,当时豫章城内外的寺庙建筑,犹如雨后春笋,仅东晋一代百多年间,先后兴建的寺院就将近十所之多,如大安寺、普贤寺、琉璃寺等都是这时兴建起来的。

自豫章建城以来,豫章江里的行船如梭,繁忙异常。城西南滨江的地方有个南浦亭,凡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商臣贾,都在此靠岸上船。“南浦”,应是取“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河伯》)之意,当时诗文中也多以此泛指送别之地。如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写道;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在南昌城西北七里的滨江地带,就是今日下沙窝以远地段,江里冲下来的淤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绵亘五、六里,蜿蜒如龙蛇形,所以汉、晋以来,其地称为龙沙或北沙。昔日是豫章城外最高处,旧俗为九九重阳登高的地方。许旌阳(逊)在记文中曾说:  “北沙高过肩,此地出神仙;北沙高过城,此地出圣人。”

唐代南昌城的变迁

隋朝建立后,开始改豫章郡为洪州总管府。不久,又废州改为豫章郡,县境增加今进贤地区,面积约两万平方里。

唐朝时,仍称洪州,先后是洪都总管府、都督府和江南西道的治所。当时的南昌县境只有今天的南昌县和南昌市区的部分地区。到五代南唐时,初称洪州,交泰二年(公元959),升州为南昌府,并建南都于此。

随着南方封建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南昌城经历了一次重大变迁和发展.

早在唐朝初年,就曾将豫章城西移,并在原灌城之西北隅重筑新城。一九二七年拆毁南昌城墙时,曾在城墙基部发现有唐代石刻造像和镌刻有纪年的唐砖,这就说明唐代的新城是用青砖砌垒、石灰沟缝的。用青砖砌筑起来的城墙无疑要比汉晋以来的土城要坚实得多。新城建成后,原设在灌城的南昌县署,也于贞观十年(公元636)迁到今日中山堂地方。现在的南昌市区就是在唐城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的。

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洪州都督李景嘉又继续扩大增筑,全城四周辟有八门,门上题额是当时书法家、吏部侍郎徐浩书写的。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韦丹出任洪都观察使,他来到洪城后,更进一步将城扩建,这样,经过两度扩建后的洪都城,就比汉时的灌城扩大了一倍有余,周围达二十余里。

唐代的洪都城,是江南的一大都会。城内人烟稠密,亭台楼阁,宫苑寺宇栉比鳞次,即所谓“闾阎扑地”  (王勃《滕王阁序》);城内起伏不平,一些豪华的建筑物都是沿着地势的起伏而摆布,或高或低,即所谓“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唐代洪都城内外的重要建筑物,除六朝以来的一些宫苑寺庙多继续保留外,还先后兴建有清泰寺、太乙观、九莲寺、龙兴观、总持寺、紫极宫、石亭寺(又称大悲寺或观音院)、延庆寺、铁柱观、应天寺、绳金塔和寺(旧名千佛院)等寺院道观建筑。

此外,在城东南城墙上建有敌楼。贞元十四年(公元798)观察使李巽修整一新,曾作为避暑楼,每逢夏日,经常在这里举行宴会。在东湖的西城上,建有望江亭。在南浦亭的东面建有临章亭。在东湖畔建有涵虚亭。在城北的龙沙冈上筑有龙沙亭。龙沙地自古以来传为胜地,每逢九九重阳佳节,男女云集,登高远望,这种风俗到唐代更是盛行。唐中宗有诗道:“何藉龙沙地,方得恣淹留”孟浩然诗:“龙沙豫章北,九月挂帆过”。

象征古代南昌的滕王阁,相传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在滨江修筑起来的。

唐代,洪都城的居民房屋多是茅竹结构,极易起火成灾。曾有诗描写当时火灾的惨况说:“频年秋冬时,烈火每相苦,广厦千万间,一时成焦土”“小民懦懦情,常恐咸阳苣,一夕或数语,惶惶竟无主”。宪宗年间,洪都观察使韦丹目睹这一情景,便筹集一笔资财,把一些板竹民房改建为砖瓦结构,不到两年时间,改建的瓦屋达一万四千余间,楼台达四千二百间。重新开辟南市和北市两条大街。经过一番整治,唐代洪都城的面貌大大改观。

唐末五代时,豫章郡为南唐的割据势力范围。南唐传至中主李时,交泰元年(公元959)七月的一天,他对群臣说:“建康(今南京)与敌人相距只隔江而已,又在下流,不易据守。朕想迁都到豫章洪都,这样据上流,可以控制局势。”有许多臣子不想迁都,听后都默不作声,只有枢密使唐镐极力赞成。十一月间,李断然决定升洪州为南昌府,并建南都于此。

由于建都于南昌,当时从建康到南昌的几千里水陆途中,车船相接,一些王公贵族在仪卫校卒和妓妾歌女簇拥下,满载大批金银财宝南来,这样前前后后运输几乎达到一年之久。

接着,在城内大兴土木,营建殿宇如长春殿、澄心堂等。并将八个城门修葺一新,将东、西门改称为东华门、西华门。又按照京都的建设体制,拆迁规划,修筑宽阔的马路,即所谓“鸣銮路”。明代王仲序有诗记道:

“长衢通辇路,宛马竞纷纭,

帝子凌风去,銮声尽日闻。

杂花迎队绕,御柳看行分,

千载宸游地,临歧惜别君。”

建隆二年(公元961)二月,李留太子从嘉(后主李煜)在金陵监国,自己出迁南都。这年六月发病死于长春殿,死前,遗言留葬于西山,并说:“违吾言非忠臣孝子!”但事后李煜却违抗父命,迎丧归葬于金陵郊外。

宋以后的南昌城

北宋初年,南昌又改称洪州,属豫章郡。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升洪州为帅府。至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改称为隆兴府。

宋代的洪州城在唐城基础上又继续扩展近一倍,周围达到三十一里,现在的青山路口以至贤士湖一带都属于城内的范围。大城之中又设有子城,旧址就是现在的子固路一带。

宋代城门共设十六座,南有抚州门,向西转过去有宫步门、柴步门、井步门、章江门、仓步门、观步门、洪乔门、广恩门、北廓门等十一门。这十一座城门都滨临章江,(南方的方言,一般称水边为浦或步,后来演变又叫埠。)所以临江的门都以“步”命名。再由北向东转就是琉璃门(因城门附近有延庆寺,寺内藏有东晋初年在这里出土的一尊琉璃佛像)、坛头门(相传为仙人黄紫庭台坛坛址)、故丰门、广丰门、望云门等五门。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秋七月,江水猛涨,毁坏城廓达三十处之多,淹没民舍两千余户。到仁宗皇帝时,知州赵概看到章江堤冲刷厉害,就调遣民力用石砌垒,高一丈五尺,长达两百余丈,这是南昌城建史上用石筑砌江堤的开始。

宋城和唐城一样,在城墙外的东、南、北三面有城濠环绕。宋代杨杰有诗赞道:

“沟环故道穿城角,沙涨平江压水涯,

江外西山衔落日,几重苍翠衬残霞。”

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李纲帅洪州时,看到洪州城池北面阔远,都是荒山田地,加上城外一带,尽是涨沙,有时高与城齐,站在沙阜上可以俯瞰全城,对防守极为不利,于是他决定截去东北隅一角,将城移进三里左右,从而废去北廓、故丰、广丰和望云四门,全城只剩下十二门。南宋嘉定年间,通判(州府行政长官的行政助理)丰有浚,为了捍江护堤,曾组织群众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加固南塘堤工程,并在沿岸广植柳树,所以又称为万柳堤。

宋时城内的建筑物,除滕王高阁依然屹立在章江之滨外,尚有位于城北的秋屏阁。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认为:豫章楼台可看尽西山胜览的地方,只有这秋屏阁。位于城北龙沙的列岫亭,又是望西山风雨最好的位置,南宋哲学家朱熹每次途经洪州时,都必登临一次,他说:列岫亭望西山最正,就是滕王阁、秋屏阁都不及。他有一首绝句吟道:

“城中望西山,柱颊空朝暮,

不到列岫亭,讵知亲切处;

东西水平分,南北山中判,

妙处毫发间,商略无遗。”

位于城南洗马池附近的物华楼,建于北宋治平年间,也以它的崭新多姿而闻名。王安石曾写道:

“千里名城楚上游,江山多在物华楼。

遥知玉节临樽俎,独卧柴门隔献酬。

想有新诗傅素壁,怪无馀墨到沧州。

偶陪南望重重绿,章水还能向北流。”

元朝初年,南昌称为隆兴路,后因避讳,隆改龙,称龙兴路,为江西行中书省治所。元代的南昌城基本因循宋城。

明朝初年,南昌称洪都府。不久,又改称南昌府,属南瑞道。朱元璋夺取南昌后,曾亲自来到南昌,命都督朱文正改建南昌城。将西城墙收缩内移三十步,又将东、南、北三条护城河疏通,在西城墙下也开出一条城濠。此外,废去五个城门,剩下七门,这样,就便于防守了。

清初仍照明制,称南昌府,属南瑞道,康熙年间改属南抚建道,后又去道建府,称南昌府,县境同前一样。

民国初年,废州府,划江西为四道,南昌属豫章道。公元一九二六年北伐军进驻南昌后,才正式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