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志研究
> 详情
章江秋水——山水名胜昌南
发布日期:2020-6-19 15:32:14 发布人:admin

东湖与百花洲

唐代初年,南昌扩建新城,东湖已成为城内的风景区,著名诗人陆龟蒙在《南唐曲》中写道:

“妾住东湖下,郎居南浦边,

 闲临烟水望,认得采菱船。”

在治理东湖中,唐代观察使韦丹是有贡献的。韦丹,字文明,万年县人(今陕西长安县),后封为武阳侯。他来到洪城时;水患情况极为严重,有诗写道:“又如春夏交,大率多霖雨,雨湖益以淹,水势泄无所,江涨更时增,日添三尺许,洪流泛市中,万室无闸门,悬釜作楼居,率舟当屋处。”韦丹面对这种惨状,积极组织民工疏浚湖塘,并在水关桥置内外闸,东湖水满则开内外闸,放水出江,章江和东湖水都满则闭外闸,使江水不得灌入,再放内闸,引湖水出濠沟,东归蚬子湖(贤士湖)和艾溪湖。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韦丹又调派民丁开南塘斗门,以节制江水。还开挖陂塘五百零九十八处,灌溉面积达一万二千多顷。同时在洪城沿江加筑长堤达十二里,以防止章江涨水。当时称为韦公堤。在东湖沿岸遍植垂柳,名万柳堤,又叫万金堤。从此东湖风景更佳,水光潋艳,山色空蒙,荷花满池,丝柳成行。中唐诗人李绅曾有诗写道:

“菱歌罢唱舟回,雪鹭银鸥左右来,

 霞散浦边云锦截,月升湖面镜波开。

 鱼惊翠羽金鳞跃,莲脱红衣紫菂摧,

 浦口值春偏怅望,数株临水是寒梅。”

宋代时,为了防止“东湖水溢”,又在东湖的东北角修筑了一条豫章沟,长两里多,引湖水“东折出城”,这是宋代城内排水的主要干道。

这时东湖中有三个小岛,俗名三洲,是渔民休息和下网的地方。南宋初年,有个四川的隐士,名叫苏云卿的,在靠东岸的一个小洲上盖了一栋瓦房居住。在那里以种菜织草鞋度日。苏年轻时,曾与当时的宰相张浚为友,张做了官后,曾几次寄送书信和重金,邀他出来做官,但他总是故意回避,一时称为隐士。后人称他居住的小洲为苏公圃。

宋代绍兴年间,豫章节度使张澄在东湖中练习水军,便在南洲上(现在冠鳌亭附近)建一亭阁,并题匾额为“讲武亭”,便于检阅水军操演时休息。况志宁曾有诗写道:

“讲武亭前水四流,

    游蜂飞蝶满芳洲,

    西风战舰知何处,

  赢得斜晖伴白鸥。”

宋代,东湖沿岸的亭榭楼阁日渐增多,仅新建的就有褒贤阁、临湘阁、羡鱼亭、吏隐亭、涵虚阁、皆春园、东园等。由于有了这些亭台楼榭的点缀,东湖更成了城内著名的风景区了。南宋爱国词人辛稼轩在一首《送元济之归豫章》词中写道:

“二月东湖湖上路,官柳嫩,野梅残。”

明代,东湖由于洪恩桥、广济桥(状元桥)和灵应挢的架筑,开始分隔为东湖、西湖和北湖,并称三湖。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因湖淤塞,知府范涞征调南昌、新建两县农民清除全部湖泥。重新砌置水关桥的外闸。同时,又分别修通“九津”(九条排泄湖水和积水的渠道)。各津都与城外濠沟相连,这就是古代南昌的“三湖九津”的由来。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知府卢廷选对三湖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整治。首先将巨石和青砖砌筑东湖堤岸,达五百多丈,建筑桥梁五座;其次,将东、西、北湖的沿岸开辟为街道,并广植垂柳。经过这两次修建,三湖面貌焕然一新,几乎可以和当时杭州的西子湖争胜了。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游罢东湖畔的杏花楼(今名水观音阁)后,吟诗一首道:

“茂林修竹美南洲,相国宗侯集胜游,

   大好年光与湖色,一尊风雨杏花楼。”

WeChat 圖片_20200824151939.jpg

清代时,城内的三湖九津得到进一步的整治,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排水体系,既防止了“东湖水溢”,也保证了湖水的清深而不腐。

清代初年,东湖南洲上的讲武亭已倒塌。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江西巡抚安世鼎重新修建讲武亭,并在亭旁建起一座寺庙。康熙二十七年,宋荦任江西巡抚时,寺里僧人犯淫赌戒规,宋荦赶走僧人,将寺改为亭榭,并砌筑大石桥,名为“百花桥”,直通讲武亭。康熙四十三年,又在南洲的尾尖上堆起大量太湖石,垒成一座小石山,将亭址移在这座假山上。将讲武亭改名为“冠鳌亭”。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巡抚岳把冠鳌亭修整一新,并由布政使彭家屏书刻“百花洲”三个大字于大青石上,那亭榭题为“水木清华之馆”。从此,百花洲之名广为流传。乾隆四十二年,巡抚海成组织民工筑通从百花洲到对面苏公圃之间的土堤,堤的中段架一木桥。乾隆四十五年,巡抚郝硕又将“水木清华之馆”附近的空地上建筑起楼阁和游览走廊。从此,百花洲的胜景更是青翠葱蔚,气象万千,一些文人雅士经常在此消闲游吟。乾隆年间,蒋士铨作有《百花洲小饮》一诗道:

“玲珑秋树逗湖光,水阁云阴作嫩凉;

别馆停骖招旧雨,残荷擎尽著新霜;

座容迦叶参微笑,宾献壶公解善藏;

欲为朱衣摹变相,墨裒浓沁桂花香。”

清代时,只有东湖、西湖和北湖之称。南湖的名称出现较晚,大概是民国以后才有。一般指灵应挢以北叫北湖,灵应桥至状元桥叫南湖,状元桥至洪恩桥叫东湖,洪恩桥至孺子亭叫西湖。

    解放后,东湖进行了多次的疏浚和整治,又和湖滨公园连结起来扩大为八一公园,成为劳动人民休憩的优美园林。



     

南昌地处江畔湖滨,河道纵横,港叉交错,又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因此古代南昌城郊的渡口和驿站特多,城东南三十里有武阳渡(又名辟邪渡),可通抚州、建昌。城西四十里有生米渡(今称生米街),城东北三十里有黄溪渡(又称黄家渡),隔江又有樵舍驿(今称樵舍街),章江门外十里有石头驿(又称石埠),广润门外有南浦驿。城南六十里有市叉驿(又称市叉街)可通丰城。而紧临西城外的章江宽阔的水面上渡口更多。章江门外,隔江为沙井,是古代南昌的重要渡口之一,清代道光初年曾设立义渡。

章江门外又有南浦亭,是过去人们送别的地方。南昌位于古代江南岭南水上交通要道,而章江门外又是古时候往来船只会聚的地方。送往迎来络绎不绝,而一些文人学士,多在此折柳赠别,人们传诵有一首《南浦曲》:

“欢送西山来,侬在东湖住;春水绿波生,别离不知处。”

   石头渚位于章江门外十里,即江中的一小块陆地。因为地处水路交通要冲,曾先后建立驿站、市镇。因此又名石头津、石头浦、石头驿,或称石埠镇、石埠街。据载:晋代殷羡(字洪乔)任豫章太守,临去上任前,京都里的大小官吏纷纷托他带书信给豫章的亲友故旧。殷羡乘船来到石头渚时,将信件打开一看,发现其中许多是托办私事,于是将信全部丢进水中。并说:“有事者沉,无事者浮。”又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羡不为托办私事而传递书信,至今一千多年,为后人传为佳话。而洪乔之名遂与石头渚一齐流传,后人常以邮书阻梗称为洪乔所误。并称石头浦为沉书浦。清时,曾建有石亭,题为“洪乔投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