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志研究
> 详情
书院和科举——古代南昌的文化
发布日期:2020-7-28 14:57:27 发布人:admin

汉初建城以后,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文化也随着发展起来,人才也不断出现。

汉文帝时,为了搜罗人才,特诏举贤良方正,选举直言极谏的人。到汉武帝时,又诏举贤良文学,名称虽各有不同,但选拔人才的方法仍是一样的。应举的人,如有优异的才学,均可授以官职。如南昌的徐(字孺子),便是一位有才学的人,当时南昌太守陈蕃对他十分敬重,专门置备了一套床榻来接待他,几次推举他出来做官,都被推辞了,他宁可在家种田,也不愿做官和追逐名利。后人因此称他为高士。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候,由于政治中心南迁,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也随着流传到了南方,加速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江西地区的书院和讲学风气,便一天天兴盛起来。官府办学最早而最有成绩的要算西晋的虞溥。虞当时任波阳内史,“大兴庠序,广招学徒”,当时前来就学的有七百多人,可说是开风气之先了。他主张勤学苦练,所谓“所观弥传,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一个学生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自然对学习也就有所成就,造诣也就高了。他又主张为学在于日积月累,他说:“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可见当时办学还是踏实认真的。

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范宣在豫章,虽然家境贫穷,但却努力学问,且耕且读,到老不倦。他虽然没有聚徒讲学,而当时许多好学的人,都向他求教,  “风闻宗仰,自远而至,讽谰之声,有若齐鲁。”范宣一生不肯做官,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对促进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

不久,豫章太守范宁,在郡里建起了许多乡校,又将所得俸秩补助学校的费用,建筑学府,购置教具,改革学校旧有规则。范宁学问渊博,教授的学生经常有几百人,最盛时达一千多人.梁代的张绾,也在南昌讲学,来学的经常有几百人。雷次宗、陶渊明、周绩之、刘遗明以及慧远和尚等人,先后在庐山等地互相探讨学问,形成一种学术研究风气。

到了唐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有进一步的提高。朝廷举行博学鸿词、明经诗赋的科举考试,在南昌等地选拔了不少有学问的人才。如家住南昌东湖边的王季友,便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考中了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的状元,是盛唐时的诗人。鄱阳的吉中孚,大历年间,与卢纶等都以诗著名于世,称为大历十才子。到了宋代,在江西有号称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还有婺源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吉水的文天祥、弋阳的谢枋得(字叠山)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这些著名历史人物的出现和当时南昌等地文化的发展,盛行书院讲学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元、明两代继承宋代的文风和学风,并且有了发展。江西也出了不少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元代有马端临(乐平)、吴澄(崇仁)、揭俊(丰城),明代有解缙(吉水)、杨士奇(泰和)、邹守益(安福)、彭士望(南昌)、万元吉(南昌)、姜曰广(新建)以及爱国主义将领谭纶(宜黄)、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临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奉新)等。此外宁都的三魏(魏际端、魏禧、魏礼)等也负有盛名。这也说明当时作为省城的南昌文化的兴盛了。

清代南昌文风更盛,所出的人才也比较多。如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便有南昌的彭元瑞、新建的裘曰修、曹秀先三人参加编纂工作,开辟了乾嘉考证学派的风气。到了清代末年,由于陈宝箴、陈三立、文廷式等推行维新变法运动,要沈曾植在南昌经训书院讲学,灌输新的思想,一时风气大变,为传播新思想开辟了道路。培养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当时经训书院学生考中举人、进士的人很多。

南昌设立书院的历史较早。据有资料可考的,宋代便有东湖书院,位于南昌城东、东湖北面。这是宋通判丰有俊,购得李宾的涵虚阁旧址,并请求江西计使兼镇隆兴府事胡的同意而创建起来的。创建后,郡博士刘余庆亲主其事,增筑房屋东西十多楹(柱),南北十九楹,门庭堂宇,宏丽崇深。这些建筑物于嘉定四年(1211)秋天开始兴建,冬季落成。因院址在东湖边上.所以赐匾额为“东湖书院”。并采集十一郡图书,使学子能纵观博采,袁燮有《东湖书院记》记其事。元伯颜(字子中),黄漯(字楚望)都曾任东湖书院山长。明末废书院,改为南昌县儒学。至今其地有小巷,仍称东湖书院。

豫章书院,在进贤门内。南宋时开始建立,明代万历年间,先后修建,改祀宋、元、明各代的诸儒,称为豫章二十四先生词。二十四先生即罗从彦(豫章)、陆九韶(梭山)、陆九岭(复斋)、陆九渊(象山)、李燔(文定)、黄灏(商伯)、张洽(元德)、吴澄(草庐)、吴与弼(康斋)、罗伦(一峰)、胡居仁(敬斋)、张元祯(东白)、欧阳德(南野)、邹守益(东廓)、罗洪先(念庵)、魏良弼(水洲)、舒芬(梓溪)、罗钦顺(整庵)、胡直(庐山)、罗汝芳(近溪)、王时槐(塘南)、邓以赞(定宇)、李材(见罗)、邓元钖(潜谷),都是省内十三郡的理学名家。清代康熙年间改立理学名贤祠,在旧址房重建书院,右为讲堂,左为祠,仍祀先贤名儒,旁列房数十间。遴选十三郡能文之士二百多人,来豫章书院诵读。不在所选之中而愿来学者还有一百多人,一律给予廪饩,延请当代名儒主持讲席。并搜购《十三经》《二十一史》,唐宋大家文集以及先儒语录藏于院中。康熙帝曾御书“章水之渊”四个大字悬于讲堂上。豫章书院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同为我省著名书院。

友教书院,明初创建。在东湖边澹台墓侧,旧名友教堂,本为澹台子羽祠改建。每年逢二、八两月由院长监院择日举行祭礼。当时也延聘名师课读学士。历代重修七次。曾被列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包括白鹿洞、鹅湖和白鹭洲书院)。

明代正德年间,朱宸濠曾在进贤门内建阳春书院。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学使王宗沭在书院原址改建正学书院,中间为讲经堂,后面为祠堂,奉祀周濂溪及程明道、程伊川三先生。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学使沈九畴重修,改称正学祠,西有芳润轩。清初废祠改为贡院。康熙年间,贡院迂至东湖边,但原地仍称为老贡院。

贡院为全省乡试的场所,每三年举行一次。贡院有至公堂及京考、房考二房。有受卷、弥封、誊录、对读、供给五所。院内的明远楼,可以登楼远眺。贡院围墙西北建有一座木牌楼,题为“为国求贤”。两百年来江西乡试都在此地举行。贡院内房舍曾增建至一万七千多间,有水井四十九口。光绪年间,废贡院改建学堂,现在此地辟为“八一公园”。

经训书院,清代道光年间创建,在今干家前巷,经二次扩迁改建。专讲经解、策论、诗赋与经世治国有关的学问。民国以后废书院,改为南昌女子职业学校。

洪都书院,清康熙年间创建,原在龙兴观。道光年间迁地改建于南昌府学右侧。

科举试场的积弊,举不胜举。清代道光年间,巡抚继莲龛曾出过一张科场告示,指出科场积弊“蜮谋百出,防不胜防”。为此,特别规定“一为禁止拜门,企图借长官之力,一为禁止怀挟,妄存侥幸之心。”

蒋士铨曾作《八月十五夜题号舍壁诗》:

“残杯冷炙不能餐,四壁苍苔拥莫寒,

合到琼楼高处去,此人秋月让人看,

巨手能开五凤楼,九霄雕鹗共盘秋,

不知击节欧阳老,可放门生出一头。”

蒋是在这一科获选的。可以想见当时他踌躇满志的情景。

乡试后不少人落第而归。钱文瑞典试丁卯科,榜发后,曾登贡院明远楼,见百花洲上有个放出来的考生,独倚水滨,好象不能回去似的,曾愀然作诗一首:

“何人泽畔头低垂,绝似病马脱韁丝,

此时相对风前叶,昨日自许囊中锥,

暮云欲雨且不雨,西颢隐隐如驹驰,

驹驰况复看火马,冲泥报捷谁能羁,

贫女何堪老不嫁,将军自古归数奇,

几家博塞呼五白,孤梦逐雉终成雌,

三十年前曾下泪,今者登楼一见之,

芳孙被径不可采,吁嗟不如败鼓皮,

水边人哭人不识,楼上人愁人不知,

唯有东坡老居士,目迷五色真吾师。”

也有的考生大发牢骚,借题发挥。乾隆壬子科有位侍郎吴省钦主试,榜发后,有位落第的考生戏作—幅对联,讽刺主考官以泄愤。诗为“少目岂能观文字,欠金切莫问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