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年鉴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大量反映年度国情和各省市县等地情资料的综合年鉴、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编纂的专业年鉴等犹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在读者面前。毋容置疑,年鉴事业的大好形势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纵观年鉴编纂现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已成为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笔者以为,年鉴编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打造专业化队伍是开创年鉴工作新局面的有力保障。
一、年鉴编辑人员的构成状况
目前年鉴编辑人员的构成基本分为主编、副主编、编辑等,其中主编、副主编岗位大多由主办或承编单位的有关行政领导兼职,专职的微乎其微,而编辑岗位的人员则来源于不同部门及岗位,短期行为较普遍,甚至“新人”上岗也屡见不鲜。有的编辑部门从工作实际出发,在主编之后还设有专职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由其负责主持编辑业务工作;有的增设多名兼职副主编;有的将初审编辑这一岗位盲目照搬出版社的“专利”责任编辑加以“美名”,给人以复审及终审编辑人员在其位不谋其政、缺乏担当之精神的质疑,同时,难免造成其稿件三审责任制的有关规定及优良传统流于形式。
关于责任编辑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普遍应用操作性并不是很强,也相悖于有关规定。实际上,在许多出版社,责任编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按照拟定的编辑方针对出版物进行策划、组织、审读、加工、评价,为文化建设提供支持与保障;二是从本职工作出发,要求干什么工作必须对什么负责,也就是说,责任编辑应该对自己所经手的出版物承担一定的责任。这种责任编辑不只是对一个具体的出版物进行编辑加工,而是以一个项目(选题)负责人的身份,始终体现主体意识,对选题出版的具体行为负责任(其中也包括总编辑、副总编等职务或者说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人员担任责任编辑)。出版物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各责任编辑必须对自己所负责的出版物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由此可见,就年鉴编辑队伍目前人员构成以及素质和能力专业背景的缺失等状况,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对专业性较强的年鉴编辑工作的要求,也不利于推动年鉴事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
二、年鉴编辑人员应具有的素质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对年鉴编辑人员来说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年鉴除了与众多传媒有相同传播信息的功能外,其本质上还具有存史资政、服务现实的特点和功能。如果政治素质欠缺,法规意识不强,编辑的工作就像“盲人摸象”,看问题就不全面,易出现靠主观臆断行事或做一些文辞修饰方面的改动,而不能完全体现年鉴工作的真正价值,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年鉴编辑人员的工作基础。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上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因而,年鉴资料的全面性、连续性、真实性是年鉴的生命,也是编辑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进行反映的基础和源头。所以,就编辑人员来说,求实、求准、求新、求变应当是必备的意识、素质和工作作风,而刻板、保守、因循守旧、反应迟缓则是其大忌。抓发展主流、抓最新动态应当是年鉴编辑人员需要长期积累的基本素养。选择什么、如何策划、如何取舍、效果如何,也是年鉴编辑人员应当随时考虑的年鉴编辑业务问题。
3、文化素质。文化知识能为年鉴编辑人员插上腾飞的翅膀。年鉴是最直接地记载和反映年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的基本状况和新变化、新成就、新发展。所以,作为年鉴编辑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加强自己在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以提高实际编辑中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编辑工作中,如果不能发现并及时改正原稿中的知识性错误和伪科学成分,对于年鉴资料的存史及服务来说将贻害无穷。时代和工作需要专业、学者型的编辑,需要能给历史及广大受众带去真理和知识的编辑。因此,年鉴编辑人员应当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积累知识,钻研学问,力争在某个领域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特长,并将其运用到编辑工作中。
三、年鉴编辑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对于能力、知识和技能来讲,之间既是紧密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一方面,编辑能力是掌握知识和编辑技能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编辑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在学习和编辑实践中获得的,离开了学习和培训,能力、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作为年鉴编辑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能力。
一是要有职业敏感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职业敏感性是年鉴工作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年鉴资料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年鉴工作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首先,对重大事件具有敏感的大局意识,能迅速洞察其现实意义并进行概括和选择的能力。要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重大事件和党的中心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对原稿件内容的选择能审时度势,抓住“要点”,把握传播导向。有些新变化是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兴奋点,也是后人了解新事物的基本依据。年鉴做好新变化等资料的记载,不但能满足读者对年鉴资料的渴求,更对塑造年鉴形象、争取读者和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次,对年鉴资料具有敏捷的判断思维,能迅速洞察该事件是否会引起社会及读者反响的能力。作为编辑要接触到纷杂繁多的社会变化,而有些变化往往看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客观事件的年鉴资料价值经常存在于一些不显眼的形式中,往往被缺乏年鉴敏感的编辑人员所忽视,殊不知其中就可能包含“大事件”。编辑的功力就是要见微知著,从平凡之中看出不平凡,从寻常中看出不寻常。第三,对敏感事件具有敏锐的分析眼光,能迅速洞悉该资料是否有“价值”的能力。作为编辑,对敏感资料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取舍的“度”,宁缺勿滥,绝不炒作。第四,对伪科学、虚假资料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能迅速洞察该事件是否真实的能力。一些供稿作者有时凭空编造假资料,有时是捕风捉影,没有经过核实,把道听途说的内容写上了。作为编辑人员,恰恰对此要有清醒的意识和辨别能力,对资料有可疑的地方宁愿多打几个问号。
二是要具备编辑加工稿件“基本功”的能力。一般来讲,文字表达要准确、流畅、简洁。随着年鉴事业的不断发展,有点文字基础的人似乎认为,编辑年鉴稿件就那么回事,无技巧可言,于是不分轻重,抓起稿件就编。过后才发现稿件有问题,或者是定稿才发现前面该保留的内容给删掉了。可见,缺乏基本功或不讲究技巧往往前功尽弃、事倍功半。其实,编辑稿件与写稿一样也有技巧,应从浏览全篇,砍出雏形,精雕细琢,精制标题,仔细阅读5个步骤来完成。当然,如何对原稿精雕细琢进行编辑加工,在编辑学界一直是见仁见智,迄无定论的学术话题。经过三审决定刊用的稿件,并非十全十美,多数稿件就整体而言,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差错,即使是出自领导或名家的手笔,也难免出现纰漏与错讹。这就要求编辑摒弃旧有观念的束缚,准确把握编辑加工环节的尺度,做到既体现对作者稿件的维权,又解决文稿中存在的问题,使作者心悦诚服。同时也要求编辑必须具备相应的综合能力。
年鉴编辑人员对文字的修改,以及分目、条目标题的拟定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如何使它们准确巧妙地搭配、使用,都需要花一番工夫。特别是文字的表达,应当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观念,要书之有情,言之有物,承上启下,力求整体美,给读者以严谨、简洁、明快的感觉,拉近年鉴内容与读鉴用鉴人的距离。
年鉴编辑人员同样应具有默默无闻、不图回报的精神,使编辑人员相互之间,同时与供稿人、与受众具有相容性。编辑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作支撑,时常激励自己发挥“螺丝钉”精神,以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高度责任感,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年鉴编辑人员。
总而言之,随着年鉴队伍的日益扩大,高素质、能力强的年鉴专业编辑人员,必将是开创年鉴工作新局面的可靠而有力保障。展望年鉴事业的发展,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其切实贯穿于年鉴科学发展的思路中,用新思路、新举措大力促进年鉴事业的新发展。
(作者: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年鉴编辑处处长 掲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