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志研究
> 详情
    2、方志馆是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

    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的总体目标。2016年2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江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至2020年,各设区市全部建成方志馆”工作任务。2017年6月12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出关于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的通知(中指组字〔2017〕3号),就全国方志馆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3、方志馆建设是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地方文化成果的公益性事业。

    国家明确规定,地方文献应当向社会公开,地情文献库应当向公众开放,单位和个人可以免费利用地情文献库和地情文献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史志文献,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因此,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公开地方史志文献,使群众享受到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低成本的文化服务,既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也是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增强信息采集和判断能力的需要。

    4、方志馆是社会区域性发展的一种软实力体现,在构建特色文化支撑体系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方志馆担负着一个地方地情文献的编研和咨询服务功能,同时还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珍贵地方文献,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和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场所,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本地及外地历史文化社会状况提供了便利,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优势和独特地位。

    二、建设南昌方志馆的重要作用

    1、地方文化展示平台。

    可以展示体现浓郁地方风情的文化产品,如南昌历代编印的地情文献、南昌的古今城市规划、近年申报的各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集中展示我市近年来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南昌的文化发展规模和档次,凸显南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我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步伐。

    2、地方文献收藏中心。

    我市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史志资源丰富。南昌方志馆主要收藏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图书文献,内容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及地理,以及社会、人文领域各个方面,能够容纳南昌历代编印出版的地情资料;全国新编印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各类地情工具书、涉及我省我市的史书、文献等。

    3、地情集成中心。

    南昌方志馆除对传统纸质地方文献保存以外,还能够实现地情资料网络化,将巨大的地方文献信息群实现数字化,使之成为全国全省以及市情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最系统、最全面和最权威的信息服务,在服务领导决策、促进文化强市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爱国家爱家乡教育基地。

    方志馆可以提供的信息有:地情方面的基本信息,城市沿革和发展方面的信息,经济建设方面的信息,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信息,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旅游资源方面的信息,与兄弟城市比较方面的信息等。因此,南昌方志馆可以使青少年及海内外人士熟悉南昌历史、了解南昌现状,还可作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为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方志馆建设的紧迫性

    地情资料的最大功能在于应用,但目前我市的状况是地情文化展示空白、地情资源收集欠缺、资料保存条件简陋,充分利用开发更是无从谈起。

    1、地情文化展示、保存现状堪忧。

    南昌地情资料缺乏展示的平台,因人力、设备、场地的限制,使大部分地情资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市的地情资料文献保存在60多平方米的资料库中。保存条件相对简陋,再加上相关技术人员缺乏,部分书籍、资料的保存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南昌的地情资料逐渐充实,原有的书库已不堪重负,资料保存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这些地情资料弥足珍贵,其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估量,一旦遗失或者损坏也必将给全市的文化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2、地情资源开发停滞不前。

    在国外,作为地情资料的代表,我国方志类的资料文献历来被世界各国作为研究中国国情的第一信息资料,被广泛收集珍藏和展示。其中日本搜集我国方志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1949年以前编纂、列印的方志流失在日本达4000多种,约占我国同时期编印方志的近一半。美国国会图书馆有我国方志2900多部;其中珍本10多部;哈佛大学有1000多部;芝加哥大学1500多部;华盛顿大学接近600部。而美国的犹他州家谱学会竞收藏中国省志、府志、县志达5000多种。由于我市长期缺少一个统筹地方文化展示、文献保存与开发、方志学研究与交流的综合性场所,无法实现地情资源的整合和研究工作,使我市的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应大打折扣,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兄弟城市的开发工作。

    3、与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全国方志馆建设如火如荼,各地相继建成一批馆藏丰富、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方志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标志性设施。如广州市方志馆包括旧馆和新馆两个场馆。旧馆于2008年开馆,与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在一起。新馆则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文化中心,于近年建成,约1.2万平方米,正在布展中;深圳市方志馆于2015年11月揭牌开放,位于福田区梅林片区中文化中心内,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他省会城市如济南、福州、成都、贵阳方志馆都已建成或正在加紧建设中。南昌要成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方志馆建设不可或缺。

    四、关于南昌方志馆建设的建议

    当前,市委、市政府已将方志馆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5月12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南昌市地方志事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至2020年,基本完成市级方志馆建设”工作任务。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出《关于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昌方志馆,使之成为南昌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靓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建设规模

    1.方志馆建设本着与行政区划级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服务人口数量等相适应原则,参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的要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上。设展览展示区、收藏保护区、编纂研究区、学术交流区、信息技术区、公共服务区、行政办公区等主要区域,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附属设施。在建设实体方志馆的同时建设数字方志馆。 

    2.方志馆建筑设计要符合国家颁布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库房温湿度调控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要求;配备防火、防盗、防渍、防有害生物、消毒、温湿度调控等设施以保证史志文献的安全;在收集、加工、处理、贮存和传输等环节要注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标准。

    (二)建设地点

    1.为面向社会、方便群众,充分发挥方志馆作为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方志馆的规划选址应该尽量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集中、文化底蕴较深的市中心区域。建设地点以红谷滩新区为宜,又可以增加新区现代城市建设的文化气息。

    2.方志馆的建筑风格可体现赣文化特色,建筑布局应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妥善安排各类用房的位置,力求达到功能布局合理、流程便捷,实现空间布局的有机联系和分隔,使办公区和展览阅读区既互为一体又互不干扰。

    (三)功能定位

    南昌方志馆功能定位在六个方面,即“四个中心”和“两个基地”。

    1. 南昌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包括三个展厅,一层展示南昌历史,二层展示南昌现状,三层设置学术报告厅、影视厅等。

    2. 南昌地方文献资料收藏中心。收藏地方志书、年鉴及地方文化典籍、谱牒、人物传记等各类南昌地方文献。设置阅览室向社会开放,提供服务。

    3. 南昌方志编研交流中心。用于地情资料收集、研究、整理、地方志文化对外交流等,同时作为方志馆办公场所。

    4.南昌地情资料查阅利用中心。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便捷的地情咨询服务。

    5.南昌市情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通过举办展览、报告会等形式,使方志馆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6. 党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南昌作为“党史强市”的党史、军史资源优势,依托方志馆建立独立的南昌党史馆展厅,深化党史宣传教育,切实把这块红色土地上蕴藏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四)经费筹措

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与安排,所需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参照我国其他城市的做法,南昌方志馆建设有两种途径选择:一是单独建设,二是合并建设(与其他场馆如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民俗馆等合并建设)。建设资金由市财政拨付。

    (五)机构设置

    南昌方志馆是融地方史研究、珍藏、宣传、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当属市史志办二级机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考虑到南昌是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的英雄城,党史资源十分丰富, 为避免重复建设之弊,建议“党史馆”与 “方志馆” 可一并归址建设南昌方志馆, 并实施两块牌子一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体制 。

    南昌方志馆建成后,将成为集地情展示、收藏保护、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公益性文化设施。馆内藏书以反映南昌特色的地情资料为主,全面、准确地反映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历史及现状,反映南昌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收藏省内外各级志书、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志、风景名胜志、名山大川志、乡镇村志等志书和各级各类综合年鉴、部门年鉴、单位年鉴等。方志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翔实、权威的地情资料库,同时也与全国各地市建立固定的方志交流关系,为南昌与兄弟城市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一座没有方志馆的城市是一座失落了自己记忆的城市。希望我们能够早日看到浓缩南昌历史与现实、充分显示南昌文化优势、与省会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内一流方志馆矗立在英雄城大地上,更好地为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谢晓亮)

-->
关于南昌方志馆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9-9-9 10:32:58 发布人:admin

          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许多城市已将方志馆建设成为标志性的文化基础工程。

    近年来,全国各地方志馆建设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发。如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时,全国已建成国家方志馆1家、省级馆15家、市级馆60多家、县级馆近200家。仅仅一年后,全国建有各级方志馆400余家,包括国家方志馆1家、省级馆17家、市级馆90多家、县级馆近300余家,其中省级馆增加2家,市级馆增加20多家,县级馆增加100多家。到今年6月,全国方志馆已有470多家。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形势之强。

    相邻的省会城市如武汉、长沙、合肥、郑州、杭州等地都已相继建成方志馆或进入立项阶段。我省的江西省方志馆,上饶市、宜春市、吉安市、景德镇市、赣州市、抚州市等地方志馆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地市方志馆也大多处于立项阶段。综观全国、全省的方志馆建设发展状况,尚未起步的南昌已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与历史文化名城地位极不相符。

    南昌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和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史志文化资源。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创新、历史遗迹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与申报等方面做了很多颇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对于能够全方位集聚区域性文化元素、体现地方文化风采的方志馆的建设,还未正式启动立项。

    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南昌打造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南昌样板”背景下,尽快建设一座设备先进、功能完善,融汇地方文化展示、地情数据检索、地方文献保存、方志学研究与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型方志馆,全方位展示南昌地情风貌的独特魅力,为南昌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一、建设南昌方志馆的意义

    1、建设方志馆是修好历史这门必修课的题中之义。

    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重要批示上指出: “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与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地方志工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加快方志馆、地情网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地方志、传播地方志。

    2、方志馆是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

    2015年8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化和方志馆建设”的总体目标。2016年2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江西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至2020年,各设区市全部建成方志馆”工作任务。2017年6月12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出关于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的通知(中指组字〔2017〕3号),就全国方志馆建设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

    3、方志馆建设是新形势下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地方文化成果的公益性事业。

    国家明确规定,地方文献应当向社会公开,地情文献库应当向公众开放,单位和个人可以免费利用地情文献库和地情文献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史志文献,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因此,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公开地方史志文献,使群众享受到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低成本的文化服务,既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也是公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增强信息采集和判断能力的需要。

    4、方志馆是社会区域性发展的一种软实力体现,在构建特色文化支撑体系方面能够发挥独特作用。

    方志馆担负着一个地方地情文献的编研和咨询服务功能,同时还广泛收集全国各地的珍贵地方文献,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和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公益性文化场所,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本地及外地历史文化社会状况提供了便利,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优势和独特地位。

    二、建设南昌方志馆的重要作用

    1、地方文化展示平台。

    可以展示体现浓郁地方风情的文化产品,如南昌历代编印的地情文献、南昌的古今城市规划、近年申报的各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集中展示我市近年来文化发展成果,提升南昌的文化发展规模和档次,凸显南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我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建设步伐。

    2、地方文献收藏中心。

    我市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史志资源丰富。南昌方志馆主要收藏具有地方特色的、有历史价值的地方图书文献,内容包罗万象,上自天文,下及地理,以及社会、人文领域各个方面,能够容纳南昌历代编印出版的地情资料;全国新编印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和年鉴;各类地情工具书、涉及我省我市的史书、文献等。

    3、地情集成中心。

    南昌方志馆除对传统纸质地方文献保存以外,还能够实现地情资料网络化,将巨大的地方文献信息群实现数字化,使之成为全国全省以及市情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最系统、最全面和最权威的信息服务,在服务领导决策、促进文化强市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爱国家爱家乡教育基地。

    方志馆可以提供的信息有:地情方面的基本信息,城市沿革和发展方面的信息,经济建设方面的信息,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信息,科学研究方面的信息,旅游资源方面的信息,与兄弟城市比较方面的信息等。因此,南昌方志馆可以使青少年及海内外人士熟悉南昌历史、了解南昌现状,还可作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为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方志馆建设的紧迫性

    地情资料的最大功能在于应用,但目前我市的状况是地情文化展示空白、地情资源收集欠缺、资料保存条件简陋,充分利用开发更是无从谈起。

    1、地情文化展示、保存现状堪忧。

    南昌地情资料缺乏展示的平台,因人力、设备、场地的限制,使大部分地情资料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市的地情资料文献保存在60多平方米的资料库中。保存条件相对简陋,再加上相关技术人员缺乏,部分书籍、资料的保存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南昌的地情资料逐渐充实,原有的书库已不堪重负,资料保存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这些地情资料弥足珍贵,其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估量,一旦遗失或者损坏也必将给全市的文化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2、地情资源开发停滞不前。

    在国外,作为地情资料的代表,我国方志类的资料文献历来被世界各国作为研究中国国情的第一信息资料,被广泛收集珍藏和展示。其中日本搜集我国方志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1949年以前编纂、列印的方志流失在日本达4000多种,约占我国同时期编印方志的近一半。美国国会图书馆有我国方志2900多部;其中珍本10多部;哈佛大学有1000多部;芝加哥大学1500多部;华盛顿大学接近600部。而美国的犹他州家谱学会竞收藏中国省志、府志、县志达5000多种。由于我市长期缺少一个统筹地方文化展示、文献保存与开发、方志学研究与交流的综合性场所,无法实现地情资源的整合和研究工作,使我市的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应大打折扣,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兄弟城市的开发工作。

    3、与建设文化强市的要求不相适应。

    当前,全国方志馆建设如火如荼,各地相继建成一批馆藏丰富、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方志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标志性设施。如广州市方志馆包括旧馆和新馆两个场馆。旧馆于2008年开馆,与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在一起。新馆则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文化中心,于近年建成,约1.2万平方米,正在布展中;深圳市方志馆于2015年11月揭牌开放,位于福田区梅林片区中文化中心内,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他省会城市如济南、福州、成都、贵阳方志馆都已建成或正在加紧建设中。南昌要成为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方志馆建设不可或缺。

    四、关于南昌方志馆建设的建议

    当前,市委、市政府已将方志馆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5月12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南昌市地方志事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至2020年,基本完成市级方志馆建设”工作任务。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发出《关于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昌方志馆,使之成为南昌历史文化名城的新靓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建设规模

    1.方志馆建设本着与行政区划级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服务人口数量等相适应原则,参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关于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的要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以上。设展览展示区、收藏保护区、编纂研究区、学术交流区、信息技术区、公共服务区、行政办公区等主要区域,并建设与之相配套的附属设施。在建设实体方志馆的同时建设数字方志馆。 

    2.方志馆建筑设计要符合国家颁布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库房温湿度调控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要求;配备防火、防盗、防渍、防有害生物、消毒、温湿度调控等设施以保证史志文献的安全;在收集、加工、处理、贮存和传输等环节要注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的标准。

    (二)建设地点

    1.为面向社会、方便群众,充分发挥方志馆作为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方志馆的规划选址应该尽量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集中、文化底蕴较深的市中心区域。建设地点以红谷滩新区为宜,又可以增加新区现代城市建设的文化气息。

    2.方志馆的建筑风格可体现赣文化特色,建筑布局应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妥善安排各类用房的位置,力求达到功能布局合理、流程便捷,实现空间布局的有机联系和分隔,使办公区和展览阅读区既互为一体又互不干扰。

    (三)功能定位

    南昌方志馆功能定位在六个方面,即“四个中心”和“两个基地”。

    1. 南昌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包括三个展厅,一层展示南昌历史,二层展示南昌现状,三层设置学术报告厅、影视厅等。

    2. 南昌地方文献资料收藏中心。收藏地方志书、年鉴及地方文化典籍、谱牒、人物传记等各类南昌地方文献。设置阅览室向社会开放,提供服务。

    3. 南昌方志编研交流中心。用于地情资料收集、研究、整理、地方志文化对外交流等,同时作为方志馆办公场所。

    4.南昌地情资料查阅利用中心。为社会各界提供高效便捷的地情咨询服务。

    5.南昌市情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通过举办展览、报告会等形式,使方志馆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

    6. 党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南昌作为“党史强市”的党史、军史资源优势,依托方志馆建立独立的南昌党史馆展厅,深化党史宣传教育,切实把这块红色土地上蕴藏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四)经费筹措

将方志馆建设纳入南昌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筹推进与安排,所需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参照我国其他城市的做法,南昌方志馆建设有两种途径选择:一是单独建设,二是合并建设(与其他场馆如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民俗馆等合并建设)。建设资金由市财政拨付。

    (五)机构设置

    南昌方志馆是融地方史研究、珍藏、宣传、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当属市史志办二级机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考虑到南昌是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的英雄城,党史资源十分丰富, 为避免重复建设之弊,建议“党史馆”与 “方志馆” 可一并归址建设南昌方志馆, 并实施两块牌子一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体制 。

    南昌方志馆建成后,将成为集地情展示、收藏保护、编纂研究、专业咨询、信息服务、开发利用、宣传教育、业务培训、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公益性文化设施。馆内藏书以反映南昌特色的地情资料为主,全面、准确地反映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历史及现状,反映南昌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收藏省内外各级志书、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志、风景名胜志、名山大川志、乡镇村志等志书和各级各类综合年鉴、部门年鉴、单位年鉴等。方志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翔实、权威的地情资料库,同时也与全国各地市建立固定的方志交流关系,为南昌与兄弟城市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

    一座没有方志馆的城市是一座失落了自己记忆的城市。希望我们能够早日看到浓缩南昌历史与现实、充分显示南昌文化优势、与省会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国内一流方志馆矗立在英雄城大地上,更好地为南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谢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