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志研究
> 详情
让红色故事鲜活红色文化
发布日期:2019-3-6 17:03:19 发布人:admin


让红色故事鲜活红色文化

——写在《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南昌红土地上的经典革命故事》出版之际

    南昌是一块“渗透鲜血,埋藏英魂”的红土地,它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岁月,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第一面军旗在这里升起,从此,红色成为南昌最鲜明的底色。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南昌留下了光辉的奋斗足迹,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积淀了丰厚的红色资源,成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新时代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软实力。

    故事是文化最好的载体,也是最鲜活的载体。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而言,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大道理,因为好故事更能打动人、感染人。传承红色文化,如果能深入挖掘那些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的好故事,更能使红色文化鲜活起来,成为茁壮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和丰富源泉。基于此,为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职能作用,助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英雄城红色文化,日前,由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共同编著的《回望峥嵘读初心——发生在南昌红土地上的经典革命故事》(以下简称《读初心》)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了解南昌红色历史,讲述南昌红色故事、传承南昌红色文化提供了最新学习读本。

   《读初心》故事取材内容广泛,以八一南昌起义为主线进行串联,不仅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先辈的运筹帷幄,也写了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和伟大牺牲,凸显革命先烈们的大无畏革命气概。这些故事以史料为支撑,人物刻画立体,语言平实生动,直击心灵,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树高千丈必有其根,江流万里必有其源。而贯穿《读初心》始终的,更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红色初心,为时代使命奋斗不息的果敢担当,这股力量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奋勇前进。

    一、《读初心》是不朽的丰碑,铸就崇高信仰。忠诚如金,刀斧相加,不改其色。革命先烈们在枪林弹雨、屠刀之下,仍舍生忘死,心系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正是深植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为人民谋福祉事业的红色基因。方志敏在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他坚贞不屈,当晚写下《方志敏自述》:“我已认定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我愿意牺牲一切,贡献于苏维埃和革命。”;陈赓因叛徒出卖被捕后,面对蒋介石的劝降,他怒斥道,“我也决不做你们的官。共产党员怎么能像你们那样,榨取人民的血汗来供自己享受呢?还是那句话,要打就打,要杀就杀吧!”还有陈毅排除万难坚定追赶南昌起义部队,表示“只要拿起武器我就干”。战争年代的他们忠肝义胆,将名利和生死抛诸脑后,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用坚贞不渝、忠诚炽热的爱为党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二、《读初心》是前行的灯塔,指引为民航向。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一条珍贵的毛毯》彰显了周恩来浓浓的爱民情怀。林伯渠路遇穷苦老人用四块银元帮其渡过难关,他说“我们是共产党,要和老百姓一起打倒那些欺压百姓的北洋军阀、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让老百姓抬起头来,有个出头之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来到南昌新建县,不仅没有抢粮食、抓壮丁,反而帮助农民割禾、挑谷、打谷、晒谷等,与老百姓亲如一家,晚上没有地方睡,宁肯睡在山野田、坟地边和屋檐下,也不去敲老百姓的门,索要房子住,老百姓纷纷感慨:“红军,真是人民的军队”。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一篇篇故事,就是革命战争年代闪耀着万道光芒的灯塔,指引着无数革命先辈为了革命胜利和人民幸福奋勇前进,更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恪守为民情怀。

    三、《读初心》是奋进的号角,催生担当干劲。建功筑梦从来离不开担当实干。和平年代如此,革命战争年代更需要这种务实担当的奋斗精神。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结果。毛泽东领兵善于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在获知南昌戒备森严、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坚决抵制“左”倾冒险计划,决定放弃正面进攻南昌城,只派部分兵力隔江示威,保存了红军的实力。南昌起义前夕,朱德根据起义的作战计划,巧施妙计,设了一场特殊的晚宴,有力牵制了敌军团长,保证了南昌起义的成功举行。聂荣臻临危不乱,“往天上放枪”吓退张发奎部队,为起义拉回三千人马。革命之所以胜利,离不开共产党人优秀的红色基因,它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勤劳务实,刻在骨子里的勇敢担当,它是我们永远的血脉传承。

    四、《读初心》是燃烧的红烛,讴歌牺牲奉献。江西三杰之一的袁玉冰被捕后高呼“人生难免一死,若碌碌一生,专为衣食着想,苟且偷生,虽生犹死;能为广大民众谋利,为社会造幸福,即使死于明日,我也甘心情愿”,杨超被敌人枪杀于南昌德胜门下沙窝前,他面不改色,高声朗诵就义诗“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豪情壮志跃然纸上。还有革命夫妻王环心和淦克群,被捕入狱后,他们坚贞不屈,抱定必死决心,敌人让王环心写“反省书”,他却在纸上作诗云:“我生自有用,且将头颅击长天”,这对革命夫妻视死如归、壮志不已的精神震撼人心。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君,江西南昌人,年仅22岁,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她用鲜血唤醒了沉睡的国人。此外,还有只留下一个名字的烈士熊达、血洒扬子洲的农运三骨干。这些先烈的故事极其感人,催人泪下。讴歌牺牲,铭记历史,我们更能懂得身上的重担和责任。

    五、《读初心》是正身的明镜,照亮清廉本色。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己不正,焉能正人”。《读初心》感悟的是革命先辈“只留清气满乾坤”和守纪如铁的高尚品格。方志敏与缪敏以一支钢笔定终身,在紧张的斗争环境中办了一场简朴而特殊的婚礼。中共南昌特别支部成立后,赵醒侬面对党早期活动经费不宽裕,他迎难而上,“只知尽忠于党,不图稍微于已,无偿典衣节食,以充党费”,参加革命活动,全靠两条腿走路,连坐车的钱都没有。彭干臣将筹集到的50箱银元,全部如数登记在册,一分不少转交给南昌起义部队,面对亲兄弟私分公款的请求,他断然拒绝说:“这是革命经费,一块也不能动”。南昌起义军将士视纪律如生命,周恩来对妻子邓颖超都守口如瓶,没有透露半点关于起义的消息,确保了南昌起义的成功。还有解放南昌的三十七师,入城后秋毫无犯,宁愿饿肚子,露宿街头也不违反群众纪律。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斑驳失色,红色文化是永远的精神激励,它会激励更多的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历史的解读趋于多元,但无论怎么解读,人们对以“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为主要内涵的八一精神是高度认同的。它既是革命先辈先烈的精神写照,也是当下人们急需补上的一课。

    读红色故事,与南昌红色载体相映照,传承红色文化,让历史与现实相遇,就能让那些珍贵的历史故事成为滋养人们心灵不竭的源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黄土一抔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品读《读初心》更知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吾辈更应时刻铭记革命英烈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继承先辈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无畏风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