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志文献
> 详情
年鉴的发展历程
发布日期:2019-9-9 16:59:38 发布人:admin

    现代年鉴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源头是古代的历书。历书是人们用来记录天文、气象、祭祀、占卜等情况和事物的文字或图表。迄今最早的古历书形成于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他以古埃及文字、符号记有年月日和天象、潮汐等,并依黑红两色预卜吉凶。后来随着欧洲十字军远征,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化交流,阿拉伯文化中的历书传入欧洲。16世纪开始,欧洲科学、文化和宗教活动逐步活跃,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逐步拓展,同时随着新事物、新知识、新发现、新发明等大量涌现,传统的历书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此时印刷技术的进步,又为历书的出版提供了技术条件,传统的历书在编辑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并且变成逐年编纂出版,最终形成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实用性较强的工具书——年鉴。

    1380年科学家约·索墨尔等人在英国牛津大学编写的年鉴,被认为是英国首部年鉴,内容以天文历法知识为主。1457年,德国科学家瑞基欧门特纳斯出版了一部年鉴。其最大价值在于哥伦布等人借助该年鉴中一张天文图表发现了美洲大陆。
17世纪至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更加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促使年鉴获得长足发展。随着天文学、气象学、医学以及多种学科的发展和分化,年鉴内容和种类也相应增加。年鉴成为记录多种学科年度进展的资料和知识性工具书。如1680年英国出版 的《老月年鉴》,内容主要以家庭医疗保健常识为主,很受普通百姓的欢迎,成为当时十分流行的家庭年鉴。历史研究表明,当时的年鉴,曾是知识阶层参与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启蒙教育所借助的重要手段。

    17世纪开始,年鉴传入美洲新大陆。1728年,美国詹姆斯(大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兄弟)编辑出刊的《罗得岛年鉴》。公认是美国年鉴拓荒之作。1732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用假名创办了《穷人理查德年鉴》并发表评论,其中许多言论已成为美国人的警句。据《美国百科全书》,早期美国家庭一般都收藏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年鉴》。  19世纪以后,英美等国创办了一些重要的历久不衰的年鉴。如1898年英国出版的《简氏世界战舰年鉴》,后来形成简氏兵器年鉴系列,发行160余个国家和地区,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较大影响。美国《世界年鉴》,1868年创刊到至今,中间停刊不到10年,出版了120余卷,是北美十分畅销的出版物。美国多数新总统就职宣誓时,手里扶的是《圣经》。但有两位新总统就职宣誓时,手里扶的不是《圣经》,而是《世界年鉴》,可见该年鉴的社会影响。

    中国长期以来,所以未能产生像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年鉴,原因固多,其中有一点应该特别引起注意。这就是历代各级地方志的大量编修。
    清同治三年(1864),上海海关总税务司署统计科创办了《海关中外贸易年刊》,连续出版,是中国年鉴的先声。但没有用年鉴的名称。此后几十年,又处于沉寂状态。民国建立以来,年鉴事业在我国获得较大发展。1913年,上海神州编译社年鉴部出版《世界年鉴》,这是外国年鉴的摘译本。1922年,上海银行周报社编辑出版《全国银行年鉴》、国民政府外交部编辑了《外交年鉴》。1924年,由阮湘等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年鉴》,是第一部反映中国国情内容的年鉴,有1700个细目,有检索系统,内容分为土地、人口、政治、军事、财政、金融、交通、水利、农工商业、教育、宗教以及20年来大事记等,有阴阳历对照表,五千年间星期检查表。百科比较全面,内容贴近现实。对此后年鉴发展影响重大。此时的年鉴为我国开创时期,为以后年鉴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至抗战前夕,是中国年鉴发展的兴盛期,年鉴种类多,数量大。国民政府、省级政府和民间皆有年鉴出版之举。从出版者论,以官修为多;从种类论,以专业年鉴为多,从出版地论,以上海为多。较为著名的有《中国文艺年鉴》,《图书年鉴》,《铁道年鉴》,《中国外交年鉴》;《中国教育年鉴》 ,《中国电影年鉴》;《交通年鉴》,《保险年鉴》,《中国经济年鉴》;《航业年鉴》;《上海年鉴》。有不少年鉴因抗战爆发而中止。进入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年鉴出版总的看呈下降趋势。但国统区年鉴出版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有人统计,这个时期,全国性年鉴出现了十多种。例如《中国财政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世界知识年鉴》,《电影年鉴》、《中国贸易年鉴》、《司法年鉴》、《中华年鉴》,以及于1947年上海市文化活动复兴会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等。且多为官办,地方性年鉴及专业性年鉴也有所增加,如上海、天津、广州、成都、青岛、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河北、湖南、两广、贵州等地以及江西赣县均有年鉴出版。1946年《浙江工商年鉴》问世。有些年鉴在抗战胜利复刊,如1946年《上海年鉴》复刊,1948年《中国教育年鉴》复刊。  有人统计,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民国和民国以前,编辑出版各种年刊、年报一百余种。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至1978年,年鉴出版无多。1950年由天津进步出版社出版《开国年鉴》,1950—1964年,大公报社出版的《人民手册》,是类似年鉴的出版物。1953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创办《世界知识手册》,依年度汇编世界各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并收录国际组织、会议以及重大政治活动等。该《手册》于1959年改名为年鉴。是当时了解国内外年度状况的重要工具书。
195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摄影年鉴》,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中国体育年鉴1949—1962》,1965年出版《中国体育年鉴1963》。
    十年动乱期间,年鉴出版形势堪忧。1972年出版过类似年鉴的《各国概况》。1973年,我国仅有由北京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美国《科学年鉴》,且连年出版。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同年,《人民手册》由人民日报复刊。年鉴事业开始走向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此时,我国正处在经济变革重要时期。
    在我国年鉴史上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编纂《中国百科全书》和《中国百科年鉴》。1979年11月,邓小平接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负责人时,对陪同接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姜椿芳说:“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1979年12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决定创办《中国百科年鉴》。1980年9月,《中国百科年鉴》在上海创刊。这是中国年鉴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成为中国年鉴出版事业发展的里程碑。由此代之而起的“年鉴热”如春潮一样在全国涌起。
    2006来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了编纂地方志书和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方志机构的两大重要职能,各级地方志机构出版志书以后,主要任务转向编纂地方综合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