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俗民情
> 详情
南昌采茶戏
发布日期:2019-9-8 10:27:52 发布人:admin

南昌采茶戏萌发于明末清初南昌、新建两县元宵灯彩活动之中,初名茶灯,又名茶灯戏。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志》载:“逢春季节,迎神赛会,均演看茶灯、茶灯戏”。这种茶灯由一对灯头走在前面,四个茶女扮演者手持茶篮灯,后随六个鼓乐手,演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或[拜年调],常与龙灯、狮灯结伴,沿街歌唱。有时兼演一旦一丑的小戏,旦舞手帕,丑耍纸伞,表演《秧麦》《卖杂货》《攀笋》《补背褡》《卖花线》等剧,曲称“杂调”,轻松活泼,有灯有戏,故又叫做“灯带戏”。

    清嘉庆前后,吸收湖北黄梅[下河调],产生了板腔体音乐,组成了小生、小旦、小丑三脚班,渐渐地脱离灯彩,以父子、叔侄为成员,建立了家庭小班。

    到了清同治年间,剧目增多,行当扩大,形成了生、旦、净、末、丑五行体制,发展为半班。以赣江为界,分为东、西两路,新建为西路,包括安义、永修等地,南昌属东路,流布于南昌、进贤两县。并出现了四喜、金玉、清泰等八个较有影响的专业班社。

    1927年南昌采茶戏进入省城南昌,借鉴了京剧舞台程式,编演了许多新戏,其中以改编于南昌道情的《鸣冤记》《辜家记》《花轿记》《南瓜记》最为有名,合称“四大记”。

    1936年,南昌采茶戏又在市内创办了第一所科班,取名“贫民省剧社”,广泛聘请名师,开课授业,招收学员,培养新生力量。这时,许多乡班也纷纷进城献艺,在市内12座剧场、乐园、戏社、舞台上轮番演出,自冠省剧之名,声誉渐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集中了市内各班著名艺人,调入了一批新文艺工作者,于1953年组建了江西省采茶剧团。以新型的管理制度和艺术生产方法,一方面精选上演优秀古装剧,一方面着力打造革命现代戏,排练演出了《志愿军未婚妻》《红霞》《刘胡兰》《老红军回来了》《党的女儿》《雨后》《妇女代表》《槐树庄》《祥林嫂》和新编创作了《井冈山人》《五井之春》《三代》《道路》《桃江花红》等。在保留地方戏曲特色的前提下,对表、导、音、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崭新的尝试,不仅深受广大平民百姓的喜爱与欢迎,而且赢得了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欣赏与赞许。1954年《雨后》《妇女代表》《志愿军未婚妻》参加江西省首届戏曲汇演,获得了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四项大奖。

    1956年以来,江西省采茶剧团先后为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七中、八中全会和许多重要会议演出,多次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和鼓励。

1959年在北京,著名演员邓筱兰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亲切接见。

    1960年在庐山,毛主席观看了采茶戏《三女抢板》后带头鼓掌,并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   

    1962年在南昌,朱德委员长看了采茶小戏《秧麦》,亲笔题诗称赞“夜看采茶戏,夫妻同秧麦”,高度评价演员们的精彩表演。

    数十年来,江西省采茶剧团送戏下乡下厂下部队,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长期巡回全国,演出于二十七个城市,足迹遍及京、沪、冀、豫、鲁、皖、苏、浙、粤、鄂、湘、及东北三省,深受好评。

    1965年江西省采茶剧团与南昌市采茶剧团合并,组建新的南昌市采茶剧团。队伍调整,艺事扩大,2004年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应全球华人联合会邀请,特至濠江演出。2006年,又随南昌市艺术团远赴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五国访问,演出了《秧麦》《相会》等剧,得到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誉。

    进入新世纪,南昌采茶戏多次参加省内和全国各种戏剧、艺术节大赛,自2001年起至2013年十七次获得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江西省艺术节、江西省汤显祖小戏小品杯、江西省“三个一”文艺工程以及全国群星杯、全国地方戏精品折子戏展演和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大奖,获省级奖的有《闹元宵》《一家人》《月圆曲》《病房轶事》《扳笋新曲》《逃之夭夭》《马前托孤》《大雁情》《民工情》《明月桂林梢》《劝夫》《分爹》《茶山情歌》《红轿》《九婶服输》等,获全国奖的有《劝妻》《秧麦》《辨冤》等。

    2008年,南昌采茶戏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12年,全省戏曲改制,南昌采茶戏重组为南昌市采茶剧院有限公司。